主页(http://www.pttcn.net):应急通信保障背后:指挥、实践与演练 假如此刻窗外暴雨倾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手机和家人朋友视频聊天。没有人会对这一幕场景感到疑惑。 试想假如此刻手机没有信号,且家中断电,我们是否还能做到心平气和。 如今,在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场景中,都离不开网络信号的支持。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它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几乎忽略了它的存在和中断的可能。 我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灾害易发多发,每年夏天雨季来临,地势低洼地区常常面临洪涝风险。在关键时刻,信号就是信心,是我们与外界取得联系的“生命线”。 如何保障灾害易发地区的通信网络,在灾害发生时保障通信不中断,第一时间将现场情况传送出去是摆在通信人面前亟须攻克的难关。实际上,随着信息通信行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 几十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发达的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关键时刻多部门明确分工协作,一线通信人提炼出丰富的应急通信保障经验,在应急通信装备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升级,已经实现了在灾前预警、灾中应急和灾后重建全过程的应急通信保障。这种全方位的通信保障体系让我们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响应突发事件和灾害,及时传递重要信息,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多方协同 责任分明 应急通信指挥系统“通八方” 灾害发生时,一个行之有效的应急通信指挥系统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汛期。 众所周知,通信光缆和手机网络必须依靠电力才能运行。突降暴雨可能导致电力中断,此时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供电系统受损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进而增加通信网络中断的风险。 通信网络中断的影响是广泛的,不仅会中断普通用户与外界的联系,使发出救援信号变得困难,还会妨碍外部救援力量进入受灾现场,增加救援难度。此外,通信作为现代社会基本的交流手段之一,一旦中断,将给应急指挥系统带来巨大的困难。 指挥系统是灾害救援的“大脑”,一个清醒的“大脑”不仅需要发达的信息处理能力,还要有发达的信息收集能力。快速而全面的信息收集能力靠的是强大的通信网络。 在具体实践中,应急通信网络的搭建和运营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流程。 通信网络一般包含两种,即专网和公共网。前者主要用于政务系统或企业专门定制网络,如北京市电子政务网络、企业专网等。后者则为普通用户使用的通信网络,是由工信部批准的电信运营企业投资建设并运行管理,对社会实行普遍服务的公用电信网络,包括固定电话、光缆等有线网络以及手机等无线通信终端使用的无线网络。 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全力保障公共网的畅通运行是基础运营商优先考虑的事项之一。根据2013年公布的北京市应急通信保障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严重程度和涉及范围,将灾害分为A、B、C、D四个级别,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主责部门以及响应范围。 此外,根据灾害的影响程度,还会临时组成应急通信指挥部,由总指挥、第一副总指挥、副总指挥和成员单位主管负责人组成。 以山西省应急通信保障为例,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山西省通信管理局根据事发现场通信受损情况做出研判,经研判后向省指挥部报告并启动应急响应。根据不同响应级别采取不同的应急处置措施。 以一级响应为例,山西省通信管理局与省应急指挥部工作组赶赴现场,并成立应急通信保障现场指挥部,分别成立现场抢修组、治安通行组、基础支撑组等,现场指挥部负责协调应急处置(包括队伍、物资、交通运输、电力能源、支援、资金、治安和医疗等)。经省指挥部研究核实确认处置结束后,结束响应,并做后期处理。 应急通信保障指挥部的指挥长一般为分管通信管理工作的副省长,主要责任单位为省通信管理局,根据灾害程度分别包含交通、水利、卫生健康、应急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各地区基础运营商和铁塔公司也是应急通信保障指挥部的成员单位之一,主要负责本公司通信保障恢复工作和应急通信保障。 需要补充的是,技术的进步在通信系统中尤为显著。此前在内蒙古举办的联合应急通信保障演练中,天通卫星信号已经可以接入公共网。也就是说,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在没有网络信号覆盖的地区或者网络信号受损严重的地区,已经可以临时接入卫星信号与外界取得联系。这一技术大大提升了我国应急通信保障的水平。 关键时刻显实力 防汛减灾背后的“科技与狠活” “米河镇的乡亲们,因暴雨致通信中断,应急管理部紧急调派翼龙无人机抵达你镇上空,可暂时恢复中国移动公网通信。受翼龙无人机滞空时间限制,公网恢复时间只有五小时,请尽快报告情况、联系家人。祝平安!”这是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时,中国移动给河南郑州米河镇的用户发送的一则短信,短短数行字,为洪灾孤岛中的受灾群众点燃了希望。 近年来,应急通信保障在突发事件和灾害处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7·20郑州特大暴雨”应急通信救援中,中国移动利用翼龙无人机空中应急通信平台搭载的移动公网基站,实现了约50平方公里范围内长时间稳定的连续移动信号覆盖,让因通信阻断与外界失联的受困群众及时发出求救信息。 河南机动通信局应急通信保障小组和郑州联通应急通信分队,建立基站、车辆通信基站、“动中通”、海事卫星四重保障,并与中国电信合作提供服务的卫星通信,共同构筑天地一体的强大应急通信保障体系。通过大型回传式无人机与小型系留式搭载移动公网基站,为郑州多处受灾严重的通信阻断区域提供音视频等通信服务。 这些“科技与狠活”在抗洪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灾后重建提供了技术支持。无人机通信与卫星通信等新型应急通信方式在灾害救援中得到广泛应用。 7月17日,台风“泰利”在广东湛江沿海登陆。广东移动利用大数据为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提供支持,协助对省内9处海上风电平台及3个渔港的人群转移情况开展数据分析,为监测转移海上滞留人员约300人贡献一臂之力。广东联通在各重点保障地市部署抢修队伍、抢修车辆、发电油机、应急发电车、应急通信车,以及卫星电话、卫星应急通信车、非视距微波、便携式卫星,时刻准备投入防汛应急保障工作中。江门电信应江门电视台的需求,迅速搭建慢直播通道,提供台山上川岛飞沙滩临海视频信号,协助市民第一时间了解台风情况。海南文昌供电局成立“无人机查障尖刀班”,开展线路巡视、故障点查清、配合复电抢修等工作。 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加上受台风“泰利”影响多地降雨,全国各地积极开展防汛抢险演练,其中,空天地一体化系统成为抗洪救援的“标配”。 在济南,山东省通信管理局举办防汛防台风跨区域应急通信拉动演练。各单位利用“动中通”卫星指挥车、“静中通”卫星基站车、无人机高空基站、卫星便携站等,快速恢复灾区重点部门、灾民安置点、人员密集区4G/5G网络。首次验证了非视距微波在无人机高空基站上超远距离空中中继的通信传输能力,50公里距离内数据传输速率超过200Mbps。此次演练通过建强空天地海应急通信网络,统筹天通、北斗、高通量等卫星手段的应用,满足不同场景应急通信保障需求,构建灵活机动、快速部署、安全可靠的应急通信网络,切实担负起保障通信畅通的重要使命。 从上天入地的科技设备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多种“黑科技”的应用让防汛抗洪更加智慧。5G、卫星通信、无人机等在防灾减灾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全面赋能应急通信保障,助力我国应急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以练促防以练备战 应急通信保障演练正在进行时 进入汛期,各地应急通信管理机构和电信运营企业纷纷行动,举办了多场应急通信演练。这些演练突出了“模拟实战”这一主题,演练背景和科目设置强调贴近实际抢修工作场景。例如,山东省通信管理局组织开展防汛防台风跨区应急通信演练,采用无脚本的方式锤炼应急保障队伍的处置能力。河南省通信管理局深入南水北调陶岔渠首大坝与大坝管理部门,实地调研通信业务和应急保障需求,并模拟渠首启动防汛应急通信二级响应演练,进行了卫星电话随行保障、卫星背包站开通、无人机运送通信物资、无人机布放光缆、应急通信车开通等应急演练。 练习如同战斗,只有通过贴近实战的演练,才能有效提高应急通信保障队伍的快速出动能力,增强应对各类急、险、难突发事件的工作经验,提升应急通信保障队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在重庆发生的洪涝灾害中,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全力抢修,重庆市通信网络迅速恢复,未发生大面积网络中断,未出现行政村级通信全阻。对于来势汹汹的台风“泰利”,广东、广西、海南等地信息通信业积极应对,出动大量人员和设备,发送大量应急预警短信。各地的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全力奋战,保障通信“生命线”畅通。 高水平的应急通信保障得益于扎实的业务能力训练,也依赖众多“黑科技”的加持。 在近年来的多次应急通信保障任务中,大型固定翼无人机频频亮相。它们搭载的无线通信基站采用了4G/5G通信技术,通过卫星进行传输,具备24小时全天候应急通信保障能力。这种无人机能够完全摆脱地面供电和通信回传的束缚,快速实现指挥中心与指定区域之间的通信。 卫星通信具有广阔的覆盖范围,是应急通信保障中的一大利器。中国卫通开发了一款基于Ka高通量卫星的轻型自动卫星便携站,极致的轻量化设计满足了保障任务中单人携带机动的要求。这个便携站拥有一键自动对星入网功能,可以快速恢复通信,同时支持视频回传、超清视讯等接入业务。 手机连接卫星也是应急通信中常见的应用场景。在目前普通智能手机无法直连卫星的情况下,B52天通精灵是智能手机接入天通卫星服务的不二之选。配合手机APP,它可以让市售主流智能手机快速上星入网,实现语音通话、短信收发等功能。在应急通信和应急救援领域已经取得广泛应用。 (中国集群通信网 | 责任编辑:李俊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