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pttcn.net):你在接触“应急通信”?我想它会帮到你! 明日是2015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之后的第7个年头。回想起七年前,相信所有中国人都有不同的经历和深刻的记忆。应急通信在灾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灾区与外界连通的生命通道。在筹备应急通信的时候,希望下面的文字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1、应急通信发展现状 应急通信技术的研发工作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和亚洲的日本。欧美自上世纪70年代始着手建设应急通信网络,以适应政府对于紧急事件的调控指挥,日本的中央防灾无线网等也是发展相对成熟的应急通信网络。此外,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全球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等国际组织亦在积极筹备应急通信技术标准规范的研究。如研究如何借助无线广播、卫星、移动定位技术等向公众传递应急信息、提供应急业务与防灾减灾服务、网络架构模式、通信服务要求、通信协议等方面。 2004年为我国应急通信技术标准研究工作的开元之年,研究内容涵盖应急通信体系建设、应急通信公众网络支持、应急呼叫等。国内相关企业也开始着手于与应急通信技术相关的产品开发工作,中兴、华为均为变现突出的企业。 总体而言,我国现阶段的应急通信研究工作可概括如下: 1.充分发觉并利用既有通信网络与通信基础设施的潜在效能,以其通过提升网络故障自我恢复功能来不断强化应急通信技术的可靠性; 2.鉴于既有应急通信系统尚未形成统一的调度指挥体制,因此着力于跨行业、跨系统的调控平台的研发与建设,致力于专用网络、公用网络与专用网络之间的互通性,以及“天地空”的一体化发展; 3.由于现阶段许多部门的应急通信系统暂不支持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业务,后续需加大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引进可行性的研究; 4.由于目前各个专用应急通信系统之间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互联标准,应着力进行应急通信技术标准制定; 5.加大对于应急通信资源配备与调配问题的研究,例如通信基站选址与频道分配的优化,以期满足应急救助区域的通信覆盖需求。 近年来,我国应急通信技术的研究焦点为公众通信网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应急通信,以当前的固定与移动通信网络为基点,重点解决政府至民众、民众至政府到的应急通信网络要求与业务需求,包括多基站协同通信系统的构建、卫星定位、紧急特服业务的平台内部互转、消息源的标识、电能供应等。此外,有关无线局域网络上的紧急呼叫,用户终端位置信息的上报与获取方法、路由器自动向上寻址等技术的研究也在同步进行。尽管以上研究工作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应急通信平台及系统的成立与发展,使得各类紧急突发状况下的应急通信水平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客观而言,我国的应急通信体系建设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与之相匹配的技术体系则相对落后。 “2013 年全国应急通信”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呼吁尽快实现应急通信的体系化建设,打造天地空一体化通信的综合性应急保障通信格局,我国现有的应急通信预案、保障队伍、指挥措施、技术装备水平、物资储备等方面,与当前的应急通信要求相距甚远。我国的应急通信体系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 1、应急通信专业人员配备不足,难以适应防灾减灾要求; 2、应急通信资金投入不足,通信装备技术水准较网络发展滞后; 3、缺乏健全的应急通信法律法规,如遇紧急状况则缺乏有效的措施; 4、自主应急通信卫星系统无可靠保障; 5、因稳定性欠佳,导致卫星通信常出现中断现象。 2. 应急通信的技术手段分析 一般而言,应急通信网络中会采用既有的互联网、蜂窝移动通信网络、有线固定网等公众网络,另外,卫星、服务器集群技术、短波等专用通信网,电视广播、报纸等公众传媒网、Ad Hoc自组织网络、传感网等现场实时监控网络也得到了利用。在应急通信中,专网主要用于紧急调度,公网主要用于公众之间的交流、公众报警、政府发布与公众相关通知等渠道。即应急通信网络为一种非常规的,集多种通信手段为一体的异构网络。根据事故与灾害发生的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基础通信设施的毁坏程度不同,则应急通信网络的架构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异构网络间的互联与各类通信技术的协调等问题是目前设计应急通信网络时必须思考的问题。一般而言,应将重大事故与灾害发生后的残存的一切可利用的基础通信设施进行优先利用,再根据需要进行其他网络的部署。 固定有线通信可提供稳定性佳的连续性通信信道,通信费用较低,在进行大型数据传输时,该方法为理想之选。但现实中由于线缆的制约,该网络也非金指标,同样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移动通信网络,该网络支持动中通,使用相对简便,是应急通信的理想之选,但其覆盖区域及承担的业务受限;卫星网络,该通信方式由于距离远,不受地面条件的影响,因而能够获得普通地面通信手段所无法满足的远距离地区间的通信传输,该方式尤其适用于受灾面积大、地面通信设施欠佳或受损严重的地区。但是卫星通信的投入规模大,成本高,传输率相较于其他设施低,仅适用于极端条件下的应急通信;数字集群系统可进行成组呼叫、语音单呼与群呼等传输业务,适用于应急调度;互联网,其可提供包含IM、E-mail、文件传送、流媒体服务等多样性通信服务,具有覆盖面广、信息传输量大、经济适用的优势,但是遇到紧急事件后易出现网络拥堵而无法快速响应的问题;无线传感网可对应急救援区域的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反馈给指挥人员,但在实际运用中仍无法拜托网络规模及网络动态对其的影响。 3. 应急通信的技术难点 为了进一步完善应急通信异构网络体系的建立,便于应急通信网络及时地将救援区域的信息与数据传送至指挥中心,保障应急救援单位间的协同性,需着重解决如下技术问题: 1、应急通信系统对于反映的灵敏度具有较高的需求,未来应急通信网络应提高自身的灵敏度; 2、异构网络间的互通性,实现应急通信保障手段向“天地空一体化”方向发展; 3、保障网络具备足够的稳定性; 4、完善追踪定位系统,可考虑使用射频识别、GPS等技术来迅速确定救援区域内各个人员的位置信息; 5、我国卫星通信方兴未艾,在近年的抢险救灾中,由于公众通信网络防灾抗险的能力比较弱,重灾区第一时间传回信息多数依靠卫星通信。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视频应用技术的发展,视听业务在卫星通信的应急方面为今后研究工作的夯实点; 6、宽带多媒体、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业务,在应急通信领域的应用还有待于试验和推广; 7、预警信息发布所需要的时间仍然在15小时以上,无法满足应急预警的紧迫需要。 总之,随着新通信技术的不断涌现,网络及无线移动技术的不断成熟,一定会给应急通信带来更多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使得应急通信建设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未来还需借助国家政策法规、技术研发与引进等手段来逐步解决新问题,保障应急通信技术的发挥。 (中国集群通信网 | 责任编辑:陈晓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