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字号:默认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物联网时代的城市应急管理与社会综合服务

时间:2013-06-30 来源:中国集群通信网 作者:秩名 点击:
  【编者按】本文是国家金卡办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执行会长、中国RFID产业联盟理事长张琪女士在2011年9月在东京举办的中日韩RFID产业圆桌会议上的讲稿,供业界分享。

  中国建设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背景

  1.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各种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全球频繁发生的恐怖主义行动和恶性犯罪等猝不及防,世界并不太平;
  2.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无论是地震、水灾、火灾,还是2003年中国发生的“非典”疫情,冰雪大停电,交通或生产事故等,中国是多灾难的国家;
  3.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压力,使灾难的影响力加大;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基本架构

  社会应急联动系统的核心是统一接警、分类处警、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实现资源共享和联合行动。各类完备的数据库是其基础;先进的信息网络和数字化设备是必备手段;信息的采集、处理、计算机辅助决策与调度指挥是其核心;不同部门间的资源共享与协调互动机制是根本保障。

  建设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重要意义

  城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作为城市管理者的一项公益事业,能够极大地提高政府部门及时高效地应对突发紧急、重大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管理能力,实现跨部门的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它是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它体现了政府处理紧急事件的快速反应和抗风险能力,代表着政府对社会事务管理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水平,有利于促进政府从单纯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传感器网络应用

  传感器网络可以采集并分析从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海量实时数据,这在过去是不可能实现的。
  无线解决方案的特长
  •可以构建自组织型的大规模网络,并且可以保证数据的送达
  •解决了无线方式特有的安全和信号干涉问题
  •网络状态和机器死活状态的事实监控与运用
  •可以通过IP通信发送具有附加值的内容以及实现热点(hotspot)的展开

   物联网带给“减灾”的新机遇

  物联网是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共同构成的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的无所不包的庞大产业链。物联网的感知层,承担着信息的采集,存贮着物理与虚拟的海量信息;其网络层,承担信息的传输;其应用层,通过分析处理与决策,完成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控制指挥的智能演化,实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特定的智能化应用和服务任务。物联网它是一个基于感知技术,融合了各类应用的服务型网络系统。可以利用现有各类网,通过自组网能力,无缝连接融合形成物联网,实现物/物,人/物之间的识别与感知,发挥智能作用。


  物联网应用使减灾工作重心前移

  1996年当我们提出城市应急系统建设时,减灾战略的重点是灾难发生后的紧急应对、应急指挥和救灾联动。如今在物联网时代,人与物、物与物的时刻相连与动态感知,以及智能决策和泛在应用,使城市减灾救助服务工作的重点前移,从灾后救助逐步转移到以防为主的感知预警。可以说这是革命性的转变,大大减少了灾难的发生,从被动应急救助逐步转向主动的预警防灾。


  食品、药品供应链管理

  近年我国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这是关系人民健康的大事!应用物联网RFID技术,对食品、药品供应链全程进行实时、动态、可追溯的安全管理,是IT业界的社会责任。生猪/肉牛RFID监管已在17个省推行;药品已在200多家药厂的600多条生产线成功应用和运行,利国惠民、深得民心!


  灾难防御(水位监测)

  利用GIS防洪减灾
  我国受洪水威胁的土地面积达10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1.2%,其中生活着8.4亿居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6%;其中有城市407座,占全国城市总面积61%;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国的80%。减灾工作压力大。对GIS需求:
  1.对“三情”信息进行管理与高效展示。“雨情、水情、工情”是防洪减灾工作中极为重要的讯息。准确、及时、形象、直观地管理和展示这些讯息,是防洪减灾工作的重点需求;
  2.洪水的分析与模拟显示。动态逼真地对洪水过程进行分析与模拟显示有助于防洪减灾工作顺利决策;
  3.洪水灾难应急反应的决策支持。洪水发生时,抢险、避险、安全撤离、周密安置等工作,对时空信息的快速提取、及时掌握和灵活管理;
  4.洪水风险展示。高效直观通俗地展示一定区域内的洪灾自然属性(如淹没范围、淹没水深、洪水流速、到达时间、淹没历时、洪水过程等),及洪灾社会属性(区域内的人口、社会经济等信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防洪减灾事业。

  水资源管理:用信息技术为河流把脉

  开发河流和河口监测网络进行实时监控。在河流上布置传感器,实时收集与分析河流的生物、水质、化学物质等信息,并可以可视化整条河流。这些传感器的形式包括漂浮平台、水下浮标和水下半自动机器人。其目标是实时地更深入地了解河流对外界诸如暴风雨、干旱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反应。根据这些信息,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指导农业灌溉、污水处理、捕捞等。
  将环境传感器大规模地安装在移动基站,覆盖城市与周边区域,来测量碳排放和其它大气条件。
  美国航空和宇航局拟建立全球范围的实时环境检测平台,通过开发遍布海、陆、空的传感器网来获取、分析和报告全球环境变化情况,建立全球范围的实时环境检测平台。

  全球大河合作项目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是一个大范围、多国家的数据收集体系,涉及到卫星海洋地形、装备了传感器的船只、水温测定浮标以及随着海浪漂流的传感器。它们收集的信息包括海洋流、水温、盐度等水环境数据,这些指标对海洋气候变化的监测非常重要。


  智能医疗

  通过应用RFID等物联网技术,建立自然人的电子健康档案及实时保健系统,实现病历信息的共享,节约重复检查、拍片、复印费用,有效减少医疗差错,降低成本,保证隐私和延长寿命。
无线电监测人体健康
  宽带网络计划,为医疗服务的创新带来了机遇。如:在家监测健康数据。构建无线人体传感器网络,检测病人的生理数据(体温、脉搏、血糖、血压、呼吸……),进行远程评估和诊疗。从长远看50%的保健服务是基于家庭提供的,要求检测设备简化成“创可贴”,成本足够低(几美元),降低了成本,还减少了感染和临床失误的风险。




(中国集群通信网 | 责任编辑:陈晓亮)

中国集群通信网,国内首家集群通信专业网站。

Copyright © Ptt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中国集群通信网 对讲机学堂 对讲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