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pttcn.net):浅谈可视对讲与报警系统的独立与融合 在过去几年中,可视对讲与报警属于两个系统,独立地存在和运作。虽然亚洲市场上中国与韩国对可视对讲与报警功能的融合存在较大市场需求。但是纵观目前全球市场,可视对讲与报警系统的融合仍不是主流。对讲与报警相融合,系统稳定性待拷问 中国市场上的大部分可视对讲厂商都开发了整合报警功能的话机,但从技术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厂商仍应将智能家居终端与可视话机区别对待,毕竟这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如果立足专业角度向工程商与系统集成商发问,相信大部分的工程商与系统集成商会建议可视对讲系统与报警系统独立运作,以保证两者的系统稳定性。若将报警探头直接联在联网型的楼宇对讲系统中,可能导致信号冲突、信号阻塞的问题,紧急报警信号也有可能被大大延时,不利于两个系统的稳定运作。 目前主流的报警系统联网方式基本上有以下几种: 电话线联网,电话网络可以说是最为健全的网络系统,通过其实现报警联网,作为一个城市范围内的网络,它是最为便利的。但是作为一个小区,利用电话网络实现报警,我们认为不太适宜:首先,利用电话网络传输报警信息,尽管节省了敷线的成本,但是报警时也需要额外的电话费;其次,在每个报警单位(家庭)均需要设立一台报警主机(至少也需要一个专用拨号报告器);再者,整个电话网络的维护和电话局,属于公共网络,而电话局不可能对由于电话网络的问题延误了报警负责,这相当于给整个网络增加了不稳定因素;还有一点就是电话线发送信息的速度较慢、可能延误处警时机。 利用可视对讲网络传输报警信号,其特点是不必另外敷线,节省成本,施工简便、一网多用。其缺点是信号易阻塞,造成报警的延误。 敷设专用线路网络,实现报警信息的传输,使报警与楼寓对讲系统完全分离,也即是前文所述的报警系统与可视对讲系统完全独立运作。其优点是系统专用化,信息传输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既安全,又可减少信号阻塞的发生,缺点是铺设线路的工作量大,前期投资高、扩容困难。 无线网络传输,用电波发射的方法来传输信息,具有较强的抗破坏性,传输速度快,准确率高的优点,但其适应区域受发射机的功率限制;若采用接力式发射,则一旦某一接收/发射机出故障,会影响到其它用户,同时受雷、电等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无线传输方式比较适宜用于前端报警传感器与家庭用户的报警分机之间的信号传输,可有效减少已经装修家庭的线路敷设。 由此可见是将报警系统作为独立的系统铺设,还是将其融合在可视对讲系统中都有其利弊。但从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报警的有效性方面来考量,我们并不赞成在可视对讲系统中生硬地融合报警功能。 对讲与报警融合趋势出现的原因 中国市场上出现可视对讲与报警融合趋势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一是为了迎合房地产开发商对楼盘美观的需求,若将报警系统与可视对讲系统作为独立的系统铺设,室内机就会多于一个,不利于美观。二是节省工程成本,正如上文所述,若敷设专用线路网络,实现报警信息的传输,使报警与楼寓对讲系统完全分离将会加大铺设线路的工作量,前期投资高。 再者,我们需要提到欧洲市场与中国市场在报警系统管理上的区别。在欧洲市场上,报警系统由专业报警公司通过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进行管理,为终端用户提供24小时的服务,并与警察局实时联网,通过小区物业公司独立运营。在中国,小区报警系统却是由物业公司、结合楼宇对讲系统来共同管理的。这也是在中国市场上出现可视对讲系统融合报警功能的原因。 适应市场需求,推出理想产品 其实,中国市场上早已显现出对报警功能的需求,为了迎合早期市场上显现的需求,弗曼科斯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初期就开发出了一系列整合了报警功能的话机。去年新推的报警系统将作为一个全新概念出现,取代过去将报警功能整合在单个话机中的做法,为客户提供报警解决方案,报警系统采用两条独立的总线运行,因此报警总线是独立的,在可视对讲系统通道使用时,不会占用家庭防盗报警系统通道。其实,从运行方式来看,实质上是两套相互独立的系统在运作,但从操作模式层面来看,用户面对的又是一套既有可视对讲功能、又有报警功能的系统。这个方案整合考虑了三方(住户、房地产开发商与系统集成商)的不同需求。住户将会看到一套人性化的解决方案,易于操作。系统集成商将会看到一套非常稳定并易于安装的系统方案,布线、系统调试与编程皆非常便捷。房地产开发商将会看到整合了报警功能的理想的智能楼宇对讲系统,融合了安防特征与前沿设计。由于系统是通过两条独立总线运作的(一条可视对讲总线,另一条报警总线),从而保证了系统稳定性和报警响应的及时性,报警部分也符合CCC要求。系统设计时,考虑到房地产开发商对楼盘美观的需求,系统又能通过遥控器或密码面板给到话机内设模块信号来进行设定。 虽然在全球市场上可视对讲融合报警功能未成主流,但外资生产商必须适应本土市场的需求,这也就是为何弗曼科斯只针对中国市场推报警系统(报警系统不在除中国外的其他市场上销售)的原因。 (中国集群通信网 | 责任编辑:陈晓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