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字号:默认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有人说,应急通信就是国防事业,这不是一句空话

时间:2016-10-10 来源:中国集群通信网 作者:秩名 点击:

近年来,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水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社会安全体系需要应急通信提供有力支撑,通信网络需具备容灾抗灾的能力,通信保障应具备第一时间抢通线路的速度,超级基站可时刻应对突发事件的不时之需……

有人说,应急通信就是国防事业,这不是一句空话。

作为应急通信队伍,不仅需要具备恶劣环境下的生存适应能力,还要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和丰富经验,克服常人各种难以触及的心理和生理障碍,具备快速进入战备状态的能力和心态,应急新装备的应用实操熟能生巧,通信保障预案和产品创新研发需要与时俱进,当然还要企业具备分层级的统一调度、协同部署能力,以及物资装备运送的及时与有条不紊……

以上这一切,均是 “2016年中国移动万里驰援青藏高原应急通信拉练”活动之后的个人感触,总之,打造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的应急通信铁军不易,更加深了我对“网络质量是企业生命线”这句话的理解,这种苛刻要求背后意味着什么?

1 “地震”突然而至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说我们没有高原反应,那是说假话,但是当每天的高反成为一种习惯,那就不再是高反了……”

9月21日深夜23:50,坐在我对面的汶川汉子,点燃了第2根烟,健谈但难拒困意,这已经是他今天第三包香烟了,四天来他只睡了6个小时。

这种抽烟强度,很少见。

如果这是一种短时期的习以为常,那么这些天来,他一直处于高压强状态之下。(哎,抽烟有碍健康这个道理谁都懂)

9月17日,中秋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他所在的中国移动西藏应急通信局在执行完当地相关大型活动的通信保障后,拉练队伍接到中国移动网络部紧急指示及甘肃大区(包括甘肃、西藏、新疆、青海、宁夏五省的中国移动应急通信局,详见后文)部署,需要驰援青海“某假设震区”,展开应急通信保障。

这支应急队伍队从拉萨出发,驰骋223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途径沱沱河、玉树、巴颜喀拉山、玛多、花石峡,一路堵车,走走停停,9月20日深夜11:30才赶到位于青海果洛州府玛沁县的应急通信拉练集结地。

他说,这一路,因为长时间的行车,司机的休息时间特别不够,一般而言,不成文的规定要求跑长途时,坐副驾驶的应急队员也是绝对不能睡觉的,需要陪司机聊天、得瑟,调动司机的情绪,保证行车安全。

2 这支应急通信队伍为何晚到两小时

“那天晚上,到达曲麻莱时很晚了,当地移动公司的引路人还给我们献了哈达,让我们很感动,长时间行车,突然之间像见到了半个亲人”。

9月17日7:00,西藏应急通信局拉练队伍1辆卫星通信车、1辆保障车、4名应急人员从拉萨出发,翻越念青唐古拉山,到达那曲;

9月18日6:30,经休整的队伍从那曲出发,翻越海拔5231m的唐古拉山,15:30到达沱沱河,开始堵车,一路走走停停,下车食宿成为奢望,队员们在车上坐了一晚;

9月19日,拥堵的道路上时常穿梭着逆行车辆,上午9点有的队员协调交通指挥,10:45离开沱沱河前往不冻泉,22:00经过曲麻莱县,9月20日凌晨3:15到达玉树后,队员们才睡上觉。

倦意之下,他对曲麻莱的意外经历回忆起来有些兴奋。我当时在想,如果那是灾后救援,应急通信队员一路前行将时刻伴随着无助、恐惧和间歇性的地理自然灾害,即使是意志坚强的人见到引路的同行可能都会溢于言表。

9月20日上午9:00,经过休整的队伍从玉树出发,经过清河镇,14:50到达巴颜喀拉山,此处是途中演练地点。

在海拔4824m的巴颜喀拉山口,应急通信队员对“动中通”卫星应急通信车进行调测,实现了向西藏指挥部回传视频信号,通过视频、VoIP汇报了演练情况,接着通过VoIP电话向青海指挥部报平安,同时现场实现了基站开通。

动中通卫星应急车,顾名思义就是在运动的过程中通过卫星链路+基站进行周边网络覆盖,对应的静中通,就是卫星应急车必须停下来卫星寻星后提供通信服务。

途中演练结束后,车队经玛多县(黄河上游第一个县城,全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黄河源头)、花石峡,走上德玛高速,最终到达玛沁是20日深夜的23:30。在此两小时前,也就是21点左右,甘肃大区其他四省应急通信车队刚刚在玛沁集结完毕。

在路上,很多高速公路并没有修通,新修的道路在地图信息上没有更新,GPS导航也存在误差,车队很多时候会行走在岔路上,尤其是夜晚行车是个严峻考验。(我当时问他,如果用北斗导航会不会好点,其实问题的根结他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他认同我的说法估计是因为太困了)

“这次现场演练我们不能让兄弟省份的队伍等起”,他淡淡的说。

但途中堵车共近19个小时,迟到的时间必须抢回来。一路上,西藏移动应急通信队员翻越海拔4000m高山10座以上,途中根本没有机会吃个像样的午餐,饥饿了有时以干馒头解决问题。

3 为何选择在果洛展开现场拉练

这次拉练场景假设青海某地发生7.2级强地震,灾区5万人受灾,通信、电力、交通受阻,“地震”引发了高山雪崩、山体滑坡等次生自然灾害,并在通往灾区的高海拔交通咽喉发生了交通堵塞;同时某地出现了汛情,阻断了西宁到“灾区”的干线传输等。

青海灾害频发、灾害面广、灾损严重,曾发生过玉树7级地震、昆仑山8.1级地震,是我国自然灾害最多的省份之一,且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差,灾害发生时,自救能力弱。这次选定的拉练地点果洛位于雪域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在雪线以上,是全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单位之一。青海移动六个州分公司人财物相对紧张,网络技术能力相对不足,一旦遇到较大灾害,自救能力有限,对外部援助更显依赖。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的东南部,百度百科记载,州内有大小河流36条,总流程3300多公里,分别入注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果洛大气含氧量只占内地的60%左右,一年中无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

9月20日清晨,其余四省中国移动应急车队从海拔2100米的西宁出发,全天行进路程接近440公里,至果洛州,海拔上升2000米。这一路,我用骑行APP不怎么精确的记录着全程上坡、平地、下坡占比分别为31.8%、41.7%和26.5%。

这一天行进的山路中,前后下了5场雨雪,期间翻越海拔4000米左右高山11座,著名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有的赛段中出现的超长隧道、盘山公路也取道于此。

在中国移动网络部、甘肃移动大区的指挥部署下,紧急启动二级通信保障预案,调集大区内的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四省应急保障队伍赶赴青海灾区抢险保障通信。于是,在青海高原高山脚下、大河之滨,上演了一场场针对次生灾害的通信保卫战。

上午11点前后,在贵德黄河某处,应急车队开展了应对黄河汛情的演练。新疆、青海移动应急演练人员赶到预设的“洪水将跨河光缆冲毁”地点,从架设微波杆路,油机供电,调试开通微波,仅用了20分钟,微波替代了架空光缆进行信号传输,迅速恢复灾区通信保障任务。

同时,现场还进行了无人机运输卫星电话的演练,这对于灾后道路阻断,空中传递相对地面人力传递卫星电话要快捷许多。几年前,我还给某电信设备商提建议,能否开发出机器人代替人类进入灾区进行通信保障,也曾在微博中零星见到某家运营商当时正在安徽进行空中基站的试验,摸索利用热气球挂载基站阶段性为灾区提供网络覆盖。

20日下午的行进过程中,在红土山下黄河峡谷假设发生山体滑坡,通信光缆受损,短时间基站难以恢复为拉加寺周边的通信服务,来自宁夏的应急演练队伍,通过卫星通信应急车进行寻星、连接,最终短时间内开通了为周边服务的移动通信网络。

4 集结,拉练开始!

以下内容部分摘自《人民邮电报》的报道:

9月17日,新疆移动应急通信拉练队伍从天山脚下启程。一辆应急通信车、一辆保障车、5名应急人员,穿过中国陆地最低点海拔-100多米的吐鲁番盆地,宿哈密休整后,东进茫茫河西走廊,千里戈壁,风沙相伴,嘉峪关古城与代表现代文明的通信车辆辉映而过。至张掖转而南下,穿越祁连山脉,进入青海境内。海拔4000米以上的祁连山气候高寒多变,9月初的一场大雪,曾刷爆了游客们的朋友圈。新疆移动应急队伍顶风冒雪,沿着逶迤险峻的盘山公路小心翼翼而行,终于在18日晚到达西宁休整待命。

19日清晨,宁夏移动两辆应急通信车、5名工作人员从塞上江南出发,沿黄河岸边逆流而上,西进穿越腾格里沙漠,一路战风斗沙,经甘肃兰州进入青海,行程600多公里,当日晚到达西宁整装待发。

甘肃移动因为重要的通信保障任务,应急车辆未能参加拉练,但仍抽出两名应急人员前往西宁参加本次拉练。

青海移动作为本次拉练承办单位和应急通信保障地,第一批应急队伍和3辆应急车辆(含保障车)已于17日从西宁出发,直达拉练主场“震区”果洛州某地进行准备及先期保障工作。

9月21日8时30分,集结在果洛州玛沁县的甘肃大区五省应急通信车队进入大武镇某草滩,来自甘肃、新疆、西藏、宁夏、青海的应急车辆和50余名应急人员身着黄绿色应急服,昂首列队,整装待命。

9时许,随着演练总指挥一声令下:2016年中国移动万里驰援青藏高原应急通信演练正式开始!

根据预定方案,各参演队伍按照各自演练科目内容及分工,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分工明确又协作配合,进行大型应急车开通GSM/LTE基站、指挥车与监控中心共建指挥平台、跨河布缆及输送物资等应急通信保障实战科目汇报演练。平常,高原本就不适合剧烈运动,但在跨河物资运输拉练中,高空作业进行油机和天线两件物资的运送对于体力消耗是强烈的。

受“地震”影响,距“震中”50多公里的阿尼玛卿雪山,主峰海拔6282米,由于发生雪崩,通信不畅,多名登山队员被困,失去联系,急需救援。“抗震”指挥部要求中国移动进行通信保障。位于阿尼玛卿脚下的雪山乡由于自然环境恶劣,道路不畅,2014年青海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时,这里是青海最后一个开通电话的乡。21日拉练中,接到指挥部指令,西藏、新疆移动迅速组织人员于8:30出发,在海拔6282米的阿尼玛卿雪山主峰玛卿岗日脚下,开展了一场“生死”大营救。中国移动应急人员克服高原反应,开通卫星基站,供“抗震救援”人员指挥调度,联系被困人员。实际拉练中的他们,由于高海拔、路况不佳,人车不时被困,直至中午才返回果洛州大武演练现场。

5 分布式演练达到实战效果

或许是回想起这几天的经历,他满意的笑着说,“他们说我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但我们觉得是特别能折腾。”

“这次大区演练接近实战,每个省公司的应急通信车队在途中都有自己的演练任务,因为发生地震后,是整片地方出现通信故障,应急通信需要就近队伍进行通信保障,一切需要尽自己的努力,(如果遇到问题,其他兄弟单位必然也会支持,但他们也很辛苦)。来玛沁的高原途中拉练算是分布式演练,其实,分布式演练已经达到了实战效果了。”

这个汶川汉子谈及果洛对于他的印象,“这边的气候比西藏更恶劣,翻过海拔超过4000m的山头超过十座,途径的唐古拉山口5231m,之后还有妥巨拉山海拔5170m等等,这次拉练对我们的装备、人员队伍是非常大的考验,其次,动中通是灾区通信保障特别重要的装备。”

总结最后一天的现场集中拉练环节,他认为,在这里我们学习、交流4G应急车的开通、跨河光缆抢修,以及高原应急抢修的经验,相互从各自差异化的抢修细节中学习、借鉴和改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6 应急体系升级,区域保障到区域协同保障

中国移动应急体系经过十年的建设,从小到大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98抗洪、历次台风通信保障的洗礼,并完成了奥运会、世博会、亚太峰会、胜利日阅兵、G20峰会等重大活动的通信保障任务,成为当今国内最主要的应急通信保障力量。

应急通信是中国移动“网络质量是企业生命线”的强大写照和有力延伸。

时间追溯到2011年年底,中国移动完成全国各省公司应急通信局的组建工作后,为完善跨省的应急通信区域保障和特定灾害保障机制,中国移动根据我国地域、交通、灾害类型等特点,将全国划分为6个大区,形成区域保障机制。在大区内指定一个省所属应急通信局为该区域的牵头局,一个省所属应急通信局为会同局,形成 “牵头局-会同局-普通局”协同工作的应急保障机制。

一般性保障任务由各省应急通信局完成;区域性重大和突发事件保障任务由所属区域牵头局统一协调;全国性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通信保障任务由负责该活动(事件)保障的牵头局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开展全网事件保障的支撑工作。

此前,中国移动将现有的总部-省-地市三级的预案体系调整为总部-大区-省-地市四级预案体系。在修订完善预案体系的基础上,各大区在6个牵头局所归属的省公司组织协调下开展跨省的大区级演练,确保突发事件情况下的“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

此次拉练,甘肃省应急通信局为西北区域的牵头应急局,与会同局西藏,普通局新疆、青海、宁夏,重点应对西北区域高原抢险、各类自然灾害进行相关通信保障任务拉练。

显然,增加高寒环境跨省大范围长距离机动保障实战经验为目标的中国移动应急通信拉练非常有必要。在雪域高原腹地乃至中国西部新、藏、甘、宁、青五省区面积41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43%的苍茫大地上拉开了序幕,而这也将形成西北应急通信保障大区内部的联动。

如今,经过十年建设的中国移动应急体系,形成横跨通信、物资、服务、综合四方面的“四横”协同机制,以及贯穿总部、大区、省、地市、县五个层面的“五纵”区域协同保障机制。

不知不觉间,中国移动由以往的四级预案体系延伸至地市以下的各县,并提出了应急通信“红橙黄蓝”四级标准,准备了4880项各类应急预案,针对台风、地震、冰雪、洪水灾害建设1500多个抗灾超级基站。

最后,随便提一句,3000+米的海拔,苹果手机在户外因为“高反”老关机,而以拍照为主打的国产手机没有丝毫影响。



(中国集群通信网 | 责任编辑:李俊勇)

中国集群通信网,国内首家集群通信专业网站。

Copyright © Ptt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中国集群通信网 对讲机学堂 对讲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