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pttcn.net):浅谈安防监控系统的智能化发展(2) 智能化不等于智能视频 随便浏览安防技术相关的网站或期刊,充满了与“网络”、“高清”、“智能”相关的产品广告或技术文章;在2010年11月的北京安博会上,具有“网络”、“高清”、“智能”的产品更是比比皆是。然而,很多产品技术仍有进一步升级改进的空间,而这其中也不乏挪用概念、夸大其辞的产品。 首先,安防监控系统的智能化不仅仅是智能视频监控,而应是大至整个集成系统的智能化侦测与报警关联,以实用、高效、稳定、可靠,能够为公安警务人员或相关人员及时有效地处警提供重要帮助为最终目的。 不可否认,智能视频监控(IVS)是安防监控系统智能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对于动辄数以百计甚至数以十万计的监控视频图像,人眼的监视作用微乎其微,显然需要基于智能视频分析(IVA)技术的IVS的帮助了。那么可想而知,IVS对于各种非法事件侦测的漏、误报率成为了影响该技术能否付之实用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在实验室环境模拟的IVS对于各种事件的侦测确实都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对于有些简单运动目标侦测项目,甚至仅仅从网上下载个简单的开源代码稍做修改并编译,就可能实现对简单背景下单一运动目标的侦测与跟踪,而这从普通本科生对于相关课题的毕业设计的成果就可以得到验证。然而多数IVS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却会受到环境变数的影响,漏报、误报率比在模拟环境下明显增加,以至难以实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若干年前某国家级重点涉外活动场所的周界监控系统曾明确要求摒弃误报率较高的红外对射方案,并初步拟采用某知名国际大牌公司的智能视频监控产品。虽然该产品在国外也有过应用案例,并且在模拟环境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将该产品在实际应用环境下进行安装测试时,却发现无论如何设置,其低误报率的代价换来了高的漏报率,或者说,系统变得不那么灵敏了。调试结果显示,该系统要么是为减少误报而带来高的漏报率,要么是为减少漏报而带来高的误报率,并且,在近一个月的多次实测中,经厂商的多次现场调试也无法解决上述矛盾。最终用户放弃了该方案。 就目前的智能视频监控技术来说,几乎百分之百的高清摄像机或其他的IVS设备或后台管理软件都支持视频运动侦测(VMD)功能,中高档产品则更是直接在SoC芯片级即实现了诸如目标检测与统计、目标物体识别、目标跟踪、区域入侵检测、行为分析、人脸识别……等IVS功能。因此,目前市场上的IVS产品的功能大同小异,而在IVA算法上则不尽相同,它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其IVS适应自然应用环境的性能上。比如:在拥挤复杂的人流环境中实现多对多的人脸识别、人数统计,在频繁遮挡的环境中实现对运动目标的连续跟踪、对遗留物品的有效侦测,系统自适应风、雨、光、影等自然气象条件以及自动判别飞鸟、落叶、宠物等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11月的北京安博会上,只有个别厂商能肯定地以适应复杂环境和复杂气象条件来宣传自己的IVS产品。 对于非IVS为主的安防监控系统来说,比如以振动传感器、振动电缆/光缆、张力围栏等探测技术为主的周界防范系统,也需要智能分析技术,但不同厂商的技术也不尽相同。简单的智能分析技术只是探测风雨对于振动传感器电缆的影响程度,并据此自适应地降低沿着全周界系统的灵敏度,但这种技术虽然可有效地减少因风雨扰动围栏而引起的误报警,但却因系统灵敏度的降低而导致了对于此时发生的非法入侵事件的漏报。高档的智能分析系统则采用独立的气象分析单元,它能够独立地检测出真实的气象情况,并与周界围栏传感器电缆传来的报警参数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在不增加误报率的前提下给出真实的入侵报警信息,并有效地防止风雨气象条件下的漏报警。 还有一类基于视频监控但非传统IVS意义上的智能监控系统,即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智能监控系统。它结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3D虚拟显示技术,不仅仅实现基于GIS的设防布控及目标跟踪,还可以将监视目标的视频实时嵌入到虚拟的3D场景中,从而增加处警人员对于目标现场的全方位临场感。 结语 安防监控系统的智能化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其实现甚至依托于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而结果是通过近乎人类的分析判断能力对整个安防监控系统的任何非正常事件做出智能化的分析判断,并提供系统间的智能化关联,为人们的最终决策提供有效帮助。 (中国集群通信网 | 责任编辑:陈晓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