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pttcn.net):浅谈全数字监控的三大组成部分 【中国集群通信网】按照现有的监控系统来看,全数字监控可分为四大部分,除了数字监控的基础:数字网络即IP网络,其余的可分为前端、平台、存储。 1、前端 在监控全数字化时代,前端可以简单的称为IP Camera。得益于个人电脑普及范围的快速扩张,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全数字化的音视频设备在电子市场上的价格被压的很低。由于技术垄断,用于专业监控的高端数字摄像机的大部分市场被国外厂商占据,其性价比相对于传统的模拟监控摄像机来说没有任何优势,严重阻碍了全数字监控系统的发展。 国内有品牌长久的数字监控设备生产商看到了高端全数字摄像机未来的市场,已经开始进行耕作,但是无奈于整个数字摄像机的核心:视频编码算法、多媒体处理芯片等高尖端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国外公司的手中,他们靠垄断赚取高额的利润。那么,作为国内监控设备生产厂商该如何才能拥有自主的核心技术呢?在我们发出疑问的时候,很多问题是需要具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思想的一代人来转变现状的。国家也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程度,因此,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主导的SVAC安全数字编码格式,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高安全、高实时性的特点完全满足视频监控系统的苛刻要求。 2、平台 平台即监控设备管理视频调度系统,它是应运而生的安防系统主脑。随着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华为、中兴等一系列网络高科技公司以低价格、高服务的优势挤占了以前国际巨头占据的网络市场,降低了信息化建设的费用和门槛,使中国的信息化进程超速发展。经过几年的辉煌建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拥有网民最多的国家。 网络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网络带来的巨量信息冲击打破了许过过去的传统习惯思维。安防监控系统也从最初的小规模应用变成了极大规模的联网应用,DVR等各自为政的小型监控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了,几百甚至几千点的更大型的监控系统应运而生。对于现有监控系统来说几千个摄像机的图像、报警、管理配置、存储、日志等数据汇聚到一起完全是一个灾难,数字监控的先驱者DVR在市场开拓的初期有效的规避了这个难题,它迎合了当时的监控市场粗放型发展趋势,在IP网络没有大规模联网的时代为各自的监控点提供了小型的监控平台,一台DVR最大可以接入16路视频,完全满足当时的需求。但是正如上边所说的几千个摄像机的管理,不管从哪方面的数据来说,对于以前、现在的监控系统都是一个数字灾难,尤更甚于洪水猛兽。如果管理不好其作用甚至低于传统的监控系统。 作为一个准备替代传统安防系统的监控平台,它应具有对上千甚至上万摄像机的“监、管、查”基本功能。作为一个信息化安防系统的监控平台,又需要具备信息化时代所特有的信息融合的特色,把告警、门禁控制、操作日志等传统安防设备应具有的功能完全融合进来,并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多方位信息联动,达到最佳的信息提供效果,提高事件处理的反映速度,最大效率的发挥安防资源的作用。作为一个全数字化安防系统的监控平台,还需要融合数字化时代所有多媒体应用,如VOIP、视频会议、视频发布、VOD点播等,充分利用数字化多媒体资源为用户创造最大的利益。 作为一个网络化安防系统的监控平台,系统应支持有线网络、无线网络、2G、3G移动视频监控接入。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过程中,移动监控前端可根据指示,进入到指定现场传回实时的现场图像信息,使指挥人员能够灵活、及时、全面地了解一线的情况。在努力使业务功能完善的同时,顺应网络化时代全联网应用也是必备的,使本身不仅具备电信级数据和业务无限扩容的能力、多域系统互连能力,也应具备电信级的系统可靠性、稳定性。 3、存储 存储是安防监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供犯罪证据最直接的方式,安防系统的建设要求录像存储保留的时间越长越好。传统监控解决方案中监控数据的存储采用的磁带或DVR方式,存储容量有限且不能满足大量数据存储要求。如果用磁带机会占用很大空间,而且不能和网络互联,用户要查询需要的监控录像十分困难。DVR存储是把模拟图像转换成数字图像的全数字存储,但是DVR的构造造成了存储可靠性较低,而且DVR之间存储空间无法共享,利用率低,且管理很不方便。传统监控解决方案具有异构性,使得系统维护需要多重手段,无法实现标准化维护,不能通过远程命令实现故障修复,大大增加了管理维护的工作量和复杂性。 IP SAN技术能够实现高可靠性的海量存储,轻松实现监控数据的存储。SAN是一种将存储设备、连接设备和接口集成在一个高速网络中的技术。SAN本身就是一个存储网络,承担了数据存储任务,在SAN网络中,所有的数据传输在高速、高带宽的网络中进行,SAN存储实现的是直接对物理硬件的块级存储访问,提高了存储的性能和升级能力,使存储空间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以及安装和管理更加有效。基于iSCSI的存储系统只需要不多的投资便可实现SAN存储功能,甚至直接利用现有的TCP/IP网络。相对于以往的网络存储技术,它解决了开放性、容量、传输速度、兼容性、安全性等问题。 (中国集群通信网 | 责任编辑:陈晓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