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字号:默认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IVS:“破冰”中国

时间:2008-07-01 来源:储铃 作者:陈一凡 点击:

尽管IVS(Intelligent Video Surveillance,智能视频监控)已经被媒体和IVS厂商们津津乐道了很久,但是对于要开垦中国市场的IVS厂商来说,挑战仍然巨大——在使用端和大部分工程商或SI的眼里,IVS依然是一个新鲜事物——不解、质疑,同时也夹杂了憧憬和期待,这是他们对IVS的总体印象。


文/储铃


李志明是国内一家著名安防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设计开发人员,一年前,两家声称“核心团队为美国智能视频监控(Intelligent Video Surveillance-简称IVS)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现专注于在国内开发IVS解决方案”的公司向他邮寄了IVS产品的资料。今年,李志明和同事们陆续在另外三家国外公司的IVS推介会上,体验了相关产品,其中有一家公司将其产品带到他们一个工地上进行了实地测评。之后,李志明总结出他对目前IVS产品的看法:


一、具备人像识别、行为识别就是智能化的监控,想得太简单了吧?——那些产品(有的叫IVS系统的),一般功能多是比较单一,整合的力度不够,特别是很难整合到整个监控系统里去;


二、识别率和性能(可靠性)。一台高配置的主机,每秒钟也只能处理不到100帧的数据,如果是多路数的监控系统则太受局限,尤其是样本数据量很大,采样时间较长,识别速度慢。另外,算法对环境的要求太高,参数配置极其复杂,如果周边环境变化、天气变化等,都要重新配置,增加了使用的难度,并且误报率高。所以,一般都是演示的时候还可以,一到实用则不太“灵”;


三、价格过高。一路检测,一般价格都要过万。

 
因此,李志明的结论是:尽管有诸多不足,但是IVS还是值得期待,只是短时间内仅适合类似于刑侦、机场等极少数特殊的单位。因为这些地方,不必苛求很准确,只要能有效缩小人工检测的范围就很好。但如果在其它普通、需求量大的单位,基本不会买。李志明以他们公司现正在做的某省中行系统的全省联网为例:“整个系统的监控点大约在8000路左右,设想一下,如果要对每个摄像机图像都进行实时的人像分析、数据比对的话,需要多大的计算能力啊?假设准确率能达到50%,又要有多少人力对误报进行处理?”


IVS(智能视频监控)自近年逐渐由概念变为现实以来,它的理念和功能都认为是“颠覆了传统监控(由被动变为主动)”,因此,被业界普遍认为是未来监控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笃定的前景之下,一些嗅觉灵敏的开发商们开始不遗余力地来开垦这块市场,特别是中国这块广袤的大地,以期抢占先机之势。


时至今日,IVS在中国市场上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真地如李志明所见?惊人相似,A&S近期在对20多位工程商/SI,以及金融、公安等大型用户做调查时,虽然受访者对IVS的体验或观察后的具体感受情况表述有所不同,但基本的疑惑大多是上述几点:IVS到了实用水平了吗?能在哪里用?如何去用?......2007年的酷暑即将过去,但是这些问题好像是覆盖在IVS江面上的层层冰块,消融之术在哪里?


多少“智能”可以用?
就是像机器人的大脑远远达不到人脑的思维,IVS人工智能也不能完全取代人的作用。对于这一点,虽然在IVS厂商近年的市场教育下,多数人已知IVS并非万能,但是问题是:可以用的“智能”会有多少?它的实用性在哪里?能为传统的监控带来什么?


众所周知,IVS是通过简单的操作,来提高监控系统的侦测率、降低误报率,并主动提示操作的告警系统。它的功能主要有:如绊线和区域报警、人脸识别、人数统计、物体跟踪等技术功能。由于在前期,一些厂商过渡宣扬IVS各项技术的“智能性”,因此目前很多用户对每项技术都寄予了很大的预期。比如对于区域防范、进入、越界、逆行等行为,用户往往期待能利用一套IVS系统,可以同时判断:进入是否合法、方向是否正确、甚至要辨别出进入和出来的人“是否为同一个人、一共进去了几个人”等。“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这里面就用到了很多技术,如进入、越界用到的是运动分割技术,而判定两个运动目标是不是同一个人就变成了识别技术。”海鑫赞科技张进分析道。


虽然用户有这样的预期,但是试图做一套功能齐全的IVS产品或系统,来为各类场合提供一个通用方案的作法却是不可取的。


首先,要满足系统的各项配制功能,会对IVS核心技术的储备和水平,以及产品的平台及应用模式都要提出很高的要求,而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一些公司可以提供较成熟的技术和产品;并且,现有的系统硬件平台,最多只能支持4路视频的分析,如果要做到很好的分析和处理的话,IVS厂商则需要自己在摄像前端添加带有DSP处理芯片的前端设备。“从开发商的角度来说,太多技术功能的产品或系统开发会很麻烦,需要考虑很深入、复杂的系统架构问题;而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在配置比较复杂、没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情况下,通用性的系统甚至无法针对应用场合制定合理的规则。”李小村进一步表示。


很明显,如果需要在系统中部署IVS,那么就需要用户(或引导他们)有所选择。由于IVS相关技术和算法相当复杂,有些还没有达到实用的水平。但是针对一些特定的应用场合,如今一些技术还是具备很大的实用性,比如室内运动目标较少时的区域防范和出入口的车牌识别等。不过,遇到运动目标密集、遮挡现象严重、行为复杂的场合,这些算法就很难发挥作用。


可见,在现阶段,对于使用者来说,真正有价值的IVS系统,不是一个泛泛的产品或系统,而是根据具体应用环境的不同,在能优化传统监控系统的基础之上,提供不同的配套策略和选择相对成熟的技术,以实现高度自动化的系统。例如在电子警察系统中,结合IVS的绊线报警和车牌识别技术,就可以很好地实现对违章逆行车辆进行抓取识别;在道路监控中,利用车流量统计、越界告警等功能,即可帮助路管部门在交通疏导或事故处理时,提供有价值的路面车流量信息和即时的现场路况分析等。


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或向用户推荐需要的IVS系统,对于厂商来说更是受益无穷。因为在需求非常明确、配置清晰的情况下,降低了系统对核心技术储备和水平的要求,也降低了产品研发的难度;同时,用户能在重点提高关键部分的防范力度的同时,还不需要过多地干预,可明显提升系统自动化水平和安全防范的真正效力。


第一块“破冰之土”
按照明确的需求,就可以选到合适的IVS系统,但是现在看来,IVS的市场好像仍然如冬日,急待春风吹来生机。和所有新事物一样,IVS在中国遭遇的第一块冻土同样逃不脱掉高价笼罩。A&S曾在多篇文章有提及,由于当前中国IVS研究成果离产品化和商业化的距离仍较远,故核心技术依然主要集中在国外为数不多的厂商处,这使得当前IVS产品的知识产权费用非常高,并且短期内难以快速降下来;而在形成产品后,通常一路的平均费用约在1-3万元人民币。另一方面,现在国内的传统监控行业的生产力却非常发达,导致一般的产品价格非常低廉,这造成了整个监控项目的成本会很低;再加上较低的人力成本和IVS目前仍存在的技术难点,所以它在一般项目方案里可发挥的余地很小,用户主动选择的意愿比较低,即便有,比较容易接受的价格也是在几千块一路左右,显然这在当下是不可能的。
(中国集群通信网 | 责任编辑:陈晓亮)

中国集群通信网,国内首家集群通信专业网站。

Copyright © Ptt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中国集群通信网 对讲机学堂 对讲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