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字号:默认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现代间谍技术解析:从微波到生物“间谍”

时间:2025-10-17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点击:

国家安全,全民共同责任。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间谍技术手段也日益翻新,令人防不胜防。这些技术包括通过感知房间玻璃的震动、电磁辐射等,在千米之外就能判断出房间内人的谈话内容。此外,利用预先安置的微波、激光、纳米窃听器,可以轻松窃取房间内的谈话记录。毫不夸张地说,一些国家为获取情报,在技术手段的应用上已经达到了无孔不入、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高度警惕,不断提升预警和预防能力。

早在2019年,就有媒体披露某国国防部拨巨款研发“持续性水栖生物感应器”,旨在利用海洋生物对海底环境变化的敏锐感知,从而更灵活地观察水下或海底物体,监视他国核潜艇及水下载具的活动。这种利用生物“间谍”搜集情报的做法并非孤例。

◆ 生物“间谍”

同样,在某国,一辆大使馆的蓝色小轿车每天定时驶出,停在公路上修理,两小时后又准时返回,其异常行为引起了驻在国反特机关的怀疑。特工人员精心设计了一场车祸,以交警身份对小轿车进行检查,竟发现其顶棚内藏有大型线圈和电子线路,原来是一种高级窃听装置,目标正是那条公路旁的载波电话。

那么,这种小轿车是如何进行窃听的呢?原来,载波电话在通信过程中会产生高频率信号辐射,这些信号不可避免地会泄露到线路周围的空间。通过大型线圈接收这些辐射电波,再经过解调处理,即可窃听到载波电话的内容,这种窃听方式被称为辐射窃听。此外,间谍人员还能利用电脑键盘打字的电磁辐射,在千米之外通过特殊设备浏览电脑屏幕上的文字。

011.具体间谍技术与实例

1.1 ◆ 微波与激光窃听器

在20世纪50年代,一种名为“蝎”的微型无线电窃听器应运而生。其体积小巧,甚至比火柴盒还要小,通过气枪发射,能够轻松黏附在建筑物的外壁上。这种窃听器能够清晰地捕捉到室内的细微声响,并将它们转化为电波,经过放大电路处理后,以超短波形式发射出去。在直径8公里的范围内,超短波接收机都能将这些电波记录下来,并通过解码打字机打印出窃听内容,形成文件。这种小巧且高效的窃听器,在当时成为了谍报机构的得力助手和间谍活动的关键武器。

随后,更为先进的技术用于激光窃听。当前,一些国家的谍报机构已开始运用激光窃听器对外国大使馆、领事馆以及严密防范的外事机构进行秘密窃听。激光窃听器的原理在于利用激光发射器产生的极细红外激光束,瞄准被窃听房间的玻璃窗进行照射。当房间内有人交谈时,玻璃窗会因声波振动而轻微晃动,反射回来的激光便携带了这些声波振动信息。通过专门的接收器在室外合适位置进行接收,这些声波振动信息便能够被解调成声音信号,进而通过耳机监听室内的对话内容。

1.2 ◆ “子弹”与“纳米”间谍

时光荏苒,几十年后,一种更为先进的“子弹窃听器”问世。它的外观与普通子弹无异,但内部却藏有一个超微型的超高频收发射器。利用微声冲锋枪发射,配合超高频电子接收耳机,窃听者便能轻松听到远处敌人的对话。为了扩大窃听范围和容量,这种装置甚至被改装成了“炮弹窃听器”,通过火炮发射至敌方纵深阵地,进行远程窃听。在某次军事演习中,某国军队就曾使用这种新试制的窃听器,清晰地捕捉到了隐藏在远处峡谷内伏兵的低沉对话,展现了其卓越的窃听效果。

目前,全球各大军事强国都在竞相研发纳米微型武器。这些超微型信息系统和攻击系统已逐渐走出实验室,预示着即将投入实战应用。利用纳米技术打造的袖珍侦察,在信息化战场上几乎能让敌人束手无策,防不胜防。这些“间谍”尺寸微小,极难察觉。它们配备了高性能的微型摄像机、窃听器和感应器等设备,能够大面积散布并感知外界信息。

1.3 ◆ 定向与办公设备间谍

微波窃听技术,与激光窃听有所相似,但微波的方向性较激光略显逊色。其反射波能够在一定区域内被广泛接收,这使得窃听者能在被窃听房间周围的多个位置藏匿。在上世纪40年代,某国特工巧妙利用微波技术,对另一国大使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窃听。他们向大使书房中悬挂的精致国徽内的微波反射器发射强微波,并利用高灵敏度微波接收机捕获反射微波,进而窃取了大使在书房中的机密谈话。

在英国反间谍影片《雌雄侦探》中,我们目睹了一对侦探巧妙地利用“伞枪窃听器”窃取了远距离间谍的谈话。这种设备在现实中同样存在,例如名为“鸟枪”的远程定向话筒窃听器。借助它,侦查人员可以轻松听到几百米甚至更远的声音。其工作原理与扩音机相似,但话筒尺寸更小、灵敏度更高。

此外,办公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也催生了针对各类办公设备的专用窃听装置。这些装置不仅隐蔽性强,而且功能多样,能在我们日常办公中无声无息地窃取信息。例如,复印机内隐藏的窃听器能够在复印材料时,将信息转化为电波向四周辐射。这些装置通常在平时不工作,只有在特定操作时才会发出电波,且由设备自身供电,可长期潜伏、静待时机。因此,在我们的办公环境中,几乎任何设备都有可能成为被窃听的对象。




(中国集群通信网 | 责任编辑:李俊勇)

中国集群通信网,国内首家集群通信专业网站。

Copyright © Ptt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中国集群通信网 对讲机学堂 对讲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