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pttcn.net):中国物联网领先全世界,因为有这样一支强大的“国家队” “今年将是物联网发展最重要的元年。”4月23日,在2018中国绿公司年会上,宽带资本董事长、亚信集团董事长田溯宁如此表示。 这是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整个科技行业的普遍观点:毫无疑问,中国物联网产业已经开始爆发增长。 中移物联网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乔辉透露,在2017年初,中国移动内部曾预计,全年的物联网连接数量将净增6000万至7000万,然而最终的完成情况,却是净增了1.1个亿,“预计到 2020年,我们的物联网连接总数,就将超过人的连接数。”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物联网不但发展迅速,而且从网络到终端,从技术到应用,从产品到服务,都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纵观历史,每一次科技浪潮都会带来市场格局的洗牌,诞生新一批科技巨头,而在物联网领域的先人一步,也将在未来的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给中国科技企业提供换道超车的机会。 那么,为什么中国物联网能领先世界? 从一开始,中国物联网科研就与世界发达国家同步,并在国家队的带领下,不断加速产业化,这是中国在这个领域一直保持优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1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Kevin Ash-ton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同年,MIT首次将“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明确为物联网基本含义。 就在同一年,这一概念也首次正式出现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领域方向研究》的信息与自动化领域研究报告中,作为该领域提出的五个重大项目之一——只不过,中国当时还将其称呼为“传感网”。 其后,中科院下属的微电子所、半导体所、电子所、上海微系统所、声学所、软件所、中科大等十余个校所,都在无线传感网的方向上,陆续部署了重大研究项目和方向性项目。 此后10年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席卷全球,而物联网/传感网由于技术和产业不够成熟,在产业化和商业化领域一直没有大作为。 但以中科院为代表的中国科研力量,一直在默默无闻中坚持创新不懈,最终不但没有被其他国家落下,反而在无线智能传感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节点、簇点和应用系统等方面,都取得大的进展。 直到2008年,物联网开始崭露头角。 彼时,正是金融危机过后,各国政府努力寻找经济新引擎的关键时期,5G、物联网等战略新兴科技,开始获得国家级的全力支持。 在美国,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而在中国,物联网也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自此,中国的物联网进入了新的快车道。 2009年11月,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无锡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联合成立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2010年10月8日,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物联网中心)正式成立。 这个中国物联网科技研发的“国家队”,既是中国科学院在物联网领域发展研究的抓总单位、协调单位,推进中国的物联网基础技术发展,也负责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筹建和主持工作。 2 成立之初,摆在物联网中心面前的首要问题是,作为中国在这个战略新兴领域的科研国家队,到底应该在哪些方向发力? 中科院反复讨论,最后提出来四个问题:能耗、处理、传输、安全。 这些,都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问题,看似简单,但每一个都代表着巨大的挑战。 比如能耗。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物联网中心主任陈大鹏说,每一个物联网连接的耗电量都微不足道,甚至低于1毫瓦,但如果将连接数乘以100亿,就可能达到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规模——按照华为的预测,只需要7年,在2025年,全球物联网连接的数量就有可能达到350亿。 更不用说,为了适应应用环境,很多的物联网设备,都只需要依靠很小的电池,就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不间断在线工作。 而在数据处理问题上,有些数据需要上传到云端处理,有些可以在物端就直接处理,不同的场景,会切出不同的需求,需要针对性地设计芯片处理架构,网络拓扑结构、业务流程等等。 在传输方面,网络的时延、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单位面积内支持的终端数量等等,每一个问题也都可能成为应用的瓶颈。 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在物联网时代,每一个终端可能都是安全的隐患,黑客可攻击的入口更多,而且云端的打通,对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也会构成更大的挑战。 以上每个环节的技术和产业发展,都需要各个科研机构、企业的共同努力推动,一步步解决。 也正是受制于这些基础能力,直到最近几年,随着终端侧成本持续降低,功耗持续降低,网络也不断成熟,全球的物联网产业才终于进入快车道。 针对这些问题,物联网中心提出了海云融合、人机物融合的架构,从数据传输、能耗、数据处理到安全,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和促进工作。 目前,物联网中心已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物联网专业研发机构。 截至2016年底,物联网中心累计申请专利500余项、软件著作权11项、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13项,参加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20余项,形成了以应用需求为牵引,成体系、各链条相辅相成的科研布局。 3 比如物联网中心,就在无锡积聚了中国科学院15家共建研究所的力量,建立内部研发单元19个,成立企业16家,团队规模达758人,围绕“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科技发展”目标,在推进建设国家级物联网创新示范区中起到了资源积聚、人才培养、产业孵化的引领带动作用。 在产业服务方面,它已先后建成了建成国家级"感知中国"创新基地、中国物联网产业培育中心、集成创新中心、行业应用示范中心等。 尤其是2014年启动建设的传感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至今已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服务有效客户数超万次,为一般中小企业没有能力研制功能差异性大、技术含量高的传感器难题提供了开放共享窗口。 而它的MEMS设计与制造平台、SIP封装平台、通讯系统与芯片设计测试验证分析平台、物联网软件开发评测平台、应用系统验证评测平台、物联网知识产权平台及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等七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也向社会全面开放,提供公共服务与技术支撑,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物联网中心已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大规模的院地合作平台。 同时,物联网行业还处在发展期,产业成熟度低,研发投入大,收益预期不明朗,市场需求分散,许多中小规模传感企业都存在融资难题。 为此,物联网中心还专门设立了中科物联产业基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大力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至今已孵化约40家企业。 比如中科微至,利用物联网图像采集、传感、信息处理技术等,为传送带装备了自动扫码系统,能够在1米范围内的任意高度、倾斜度扫描货物,实时访问后台数据库获取地址信息,并智能传送至相应区域,分拣效率高达每秒钟可15件,1小时分拣7万件,出错率只有百万分之一。 比如中科融通,拥有视频防入侵、周界防入侵、物联网管控平台等三大序列技术产品,为多个行业构建了高等级、智能化、立体式的安防体系。 比如江苏影速,是中国唯一能够制造"半导体纳米级制版光刻设备"和唯一拥有"双台面曝光技术"发明专利的光刻设备制造企业。 此外,研究院每年在北京、无锡、硅谷等地组织的物联网峰会,也早已成为行业内最重要的行业交流平台,帮助了大批物联网创新机构、企业、人力的产业、创新、金融三链,以及融合跨领域、跨地域的联合发展。 可以说,在我们利用物联网享受到的每一项生活便捷背后,其实凝聚了物联网行业无数科技机构、科研人员的多年心血。而作为物联网科研发展的领军者,物联网中心这些年来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值得我们赞扬和铭记。 (中国集群通信网 | 责任编辑:李俊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