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pttcn.net):智慧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 应用远未深入人心 近来,智慧城市是一个热得发烫的话题,颁奖、成立产业联盟、发布指标体系,可谓隆重而热烈。然而,同样在北京,媒体报道西单4台交通信息亭只存在40多天就“不知去向”。日坛路公交站的信息亭已暂停服务,公布的热线电话也处于关机状态。 据北京市交通委官网称,“智慧北京交通信息亭”可以附着公交路线静态站牌,供乘客查询公交、地铁换乘等信息,还可以通过北京公交集团的车辆定位系统动态预报公交车辆到站的距离和时间。按理说,这是一款对老百姓很实用的城市信息化终端,可为什么不受人待见呢。媒体调查称,很多类似户外信息设备不同程度存在信息更新不及时、损坏无人维修、缺乏专业运营队伍支撑服务等问题。 当城市管理者、信息化从业者大谈智慧城市建设的时候,人们不应把焦点只对准政府、网络和设备,还应更多地关注智慧城市的服务者和参与者即市民的需求和使用习惯。很多专家都谈到智慧城市就是要将各类城市的各类设备、物件、场所连接起来,把很多新鲜的材料、传感设备嵌入到城市基础设施当中,赋予这些设施智慧,而用户如何通过简便的手段接入各类智慧网络与设备获得更丰富的应用却没有引起关注。从广义的角度看,市民对城市信息化应用升级换代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但不可忽视的是,智慧城市应用的推广也有一个用户体验的问题。 工信部相关领导曾表示,“智慧城市的概念核心在于对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城市生活的智能化信息化,应该具备的两大要素是网络和应用。两大要素基本可以作为评估一个城市是否‘智慧’的指标。”按北京市交通委的计划,到2015年市区内所有公交站台都将安装这种交通信息亭。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这些终端操作繁琐、信息不能及时更新,那么很可能是一种新的样板工程,不能得到市民的认可和参与。 当下,各界人士都很关注我国在建智慧城市154个、预计投资规模超万亿之类的激动人心的数据,而一位老年市民提出的尖锐疑问却始终萦绕在笔者脑海。他说:“专家提出了监控城市的概念,那么,谁又来保护我们的隐私权呢?”智慧城市建设必然带来大量传感器、高科技监控设备等,市民在关心各类应用的方便快捷、易用好用之时,更加关注基本隐私权、免于垃圾信息骚扰等权利的保障问题,这些都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应被忽视的。 如果出行之前就能知道近几天的天气情况;如果乘坐公共汽车时能提前知道大概的等待时间,开车时能了解城市实时路况;如果汽车在路上出了状况,能有专业修车机构及时赶到;如果停车前就知道车位和收费情况;如果觉得身体不舒服,在家里就能接受医生的专业治疗;如果出门旅游时,能提前安排好吃住行;如果办理银行业务时不再长时间排队;如果不再辛辛苦苦跑到人才市场,通过手机上网就能轻松获取求职信息……那么市民自然会发自内心地拥护智慧城市建设。 (中国集群通信网 | 责任编辑:陈晓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