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字号:默认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数字技术在救灾减灾中的应用

时间:2014-04-12 来源:应急通信网 作者:admin 点击:

 

数字技术在救灾减灾中大有作为。图为救灾人员在汶川灾区使用海事卫星电话与外界联络。
尽管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但挖掘现有数字技术的潜力,仍然可以做到让耳更聪、让目更明。这是北京市科协10月14日主办的《数字技术在救灾减灾中的应用》专家研讨会给人的印象。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挥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优势和整体合力,为抗震救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咨询。这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对科技人员的期望,也是我们举办这次研讨会的初衷。”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田小平说,“在今年两次严重自然灾害面前,遥感、数字通讯、卫星导航等高新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发挥科协跨学科联系专家的优势,努力推动发挥科技跨学科整体合力,为党和政府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让眼更明 未雨绸缪遥感全过程
这次汶川抗震救灾中,遥感卫星屡建战功。北京一号小卫星获取到震区5月15日的影像,与震前影像对比,很快发现大面积的山体崩塌。

在肯定了上述成绩的同时,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科技委主任林宗坚教授说,也要看到,事先的预案和全过程的系统协调及优化组织,还远远不够。抗灾必须做到未雨绸缪。
做到未雨绸缪,灾时可以眼更明——预知灾情范围,可以有针对性地编制救灾预案,发出预警。林宗坚举例说,1998年长江洪水发生时,抓住洪水到来之前的短暂时间,湖南省政府利用他们1997年做的卫星遥感数据模型,提前预测出洞庭湖洪水高度和淹没范围,及时作出安排,减少了损失。
做到未雨绸缪,灾后也可以眼更明——解决阴雨天导致雷达监测影像不够清楚的难题。有了平时清楚的遥感影像做底,叠加灾后阴雨天时不够清晰的雷达影像,同样可以顺利监测。
说到未雨绸缪,林宗坚说,首先,应该利用卫星每天观测的数据,建立起整体的数据库。其次,在数据库基础上,平时就应建立起地形坡度、人口密度、交通通信等各种模型,灾时才能赶得上用。第三,根据前面的数据库和模型做典型灾害风险分析,分析发生灾害的可能性,进而作出灾害的预测、预警和救灾预案。
林宗坚说,希望在政府统一指挥协调下,各界科技人员共同协调努力,把以后救灾工作做得更好。

让耳更聪 可以抓住电波时间差
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但是抓住电波时间差,可以让我们更早地获知地震,做好地震预警。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唐世渭说:“做好地震预警工作,我们希望配合地震专家,在数据库应用方面有所作为。”
唐世渭介绍,日本一些成功的减灾事例,都是得益于提前瞬间的预警。比如,2003年日本宫城县发生地震,震后11秒监测到,此后3秒钟之内就把警报发出,有关方面及时控制从仙台到森冈之间的火车停止运行,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怎样才能做到让耳更聪?唐世渭分析说,地震波发生时,地震波传得相对较慢,而电波传得很快。利用这个时间差,可以很快把监测到的地震情况报出去,做好预警。这方面,美国、日本、墨西哥做了一些探索,主要是对高速列车、电梯、高架桥上的车辆采取一些措施。比如让高速列车停止运行,及时疏散电梯中的乘客。虽然也就是提前十几秒或几十秒钟的预警,但可大大减少城市损失。
减轻地震损失,除了抓住电波时间差外,做好数据灾备和恢复建设也很重要——可减轻地震中数据损失。
唐世渭说,调研发现,我国这次地震中数据损失不很严重,原因在于我国在数据灾备和恢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银行保险等实现了全国数据大集中或省级集中,部分企业建立了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一些没有能力建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的企业委托第三方托管。但目前的问题是,数据中心尤其是灾备中心没有覆盖整个企业的全部数据;不少地方有数据中心,而灾备系统不完善。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平战结合 建立健全应急通讯网
“结合地震时到灾区,保障国家地震局地震数据传输畅通的经验,我们认为应建立健全应急通信网络。”
具体来说,在网络地位上,作为公网的补充,应急通讯网络应该有一个专网,相当于信息化高速路上的单位应急车道,关键时候必须保证畅通。在网络设施上,如遇到地震、飓风等破坏了基础设施,还需要部署应急通讯车、数字单兵、空中平台等机动通信设备,在关键时刻可以与卫星通讯相结合,保证最低限度的通信。在网络技术上,可以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宽带技术,既可以定制,也可以保证安全性,还可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网络发展模式上,建一个应急通讯网,可能开支比较多,可以采取平战结合,平战兼顾的方式,通过平时服务社会,筹集经费;在关键时刻可以调整为专业应急通讯网,这样可以保证灾时实现熟练应用,保障应急信息畅通。
“建议应急通讯网和现在所有的通信网实现指挥层面的有效互联互通。”中国交通通讯中心陆地业务处处长赵玉民说,“这样在灾害出现时,多种网络体系能够有效互通,确保救灾前线通信畅通。”
应急通信中,海事卫星是一项重要技术。赵玉民说,海事卫星反应速度快,很灵活,适合复杂环境,而且全球覆盖,其频率没有任何干扰,可以说是移动通讯里的佼佼者。
在汶川大地震救灾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事卫星,也有可改进之处。赵玉民说,首先,在当地的海事卫星存量不是很大,很多设备是外调的,多少耽误了时间;第二,海事卫星在灾区没有形成特别好的网络,用户使用也不是很熟练,救灾初期,用于通话较多,对数据和视频图像的应用相对较少,使得海事卫星一些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中国集群通信网 | 责任编辑:陈晓亮)

中国集群通信网,国内首家集群通信专业网站。

Copyright © Ptt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中国集群通信网 对讲机学堂 对讲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