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字号:默认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为什么要发展应急广播

时间:2015-03-05 来源:中国集群通信网 作者:张涛涛 点击:

  应急广播是指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危机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与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时,应急广播可提供一种迅速快捷的讯息传输通道,在第一时间把灾害消息或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传递到民众手中,让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应该怎么撤离、避险,将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应急广播”这个词,近年走入公众视野。在移动通信、互联网和多媒体传播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传统的广播?在一次次重大自然灾害中,应急广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我国的应急广播体系是怎么建构的,未来走向何方?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承办的中国应急广播大会,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案例分享—— 不可替代的灾区“救星”

  重要作用  对灾区民众定点、定向播出的应急广播,及时传达政令、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协助救灾,在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广播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平峪村党支部书记晋有文在会上用亲身经历给出了他的答案:“在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中,房山区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但平峪村在这次暴雨灾害中没有一人伤亡,广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为有了广播,村委会才能及时广泛地进行灾害预警,指挥群众转移,有序组织救援。”

  平峪村的案例告诉我们,当断电、断网情况发生时,无线电广播是灾区唯一的也是最及时、最经济、最有效的大众传播方式。

  如果说平峪村的案例是基层组织利用广播减灾的自发尝试,那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电台近两年来连续3次在震区开通的“国家应急广播”,则是中国广播人在传播理念上的重大突破。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震后48小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芦山震区试验开播“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这是首次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在突发灾难事件中对灾区群众定向播出的应急频率。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震后48小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云南广播电视台、昭通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的“国家应急广播·鲁甸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在震中龙头山镇开播,这是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的第二次播出。 

  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发生6.6级地震。震后18小时,“国家应急广播·景谷抗震救灾应急电台”通过调频100.5兆赫覆盖震中永平镇,这是以“国家应急广播”为呼号的第三次播出。

  顶层设计—— “三制一案一网”的布局

  政策支持  应急广播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手段,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已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化事业重点工程。2013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了《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应急广播中心揭牌、应急广播社区网站上线,这标志着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在会上介绍了国家关于应急广播体系的顶层设计。她说,应急广播体系由五个部分构成,即“三制一案一网”:一是应急广播体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设立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在各个省市县各级广电部门设置相应的地方应急广播中心;二是应急广播机制,由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和国务院的相关部门进行对接,建立起纵向一条线、横向一个面的应急信息流通途径;三是应急广播法制,建立相应的政策法规,同时适时启动制定国家应急广播条例;四是应急广播预案,针对各种突发事件,制定一套能够迅速有效有序应对突发事件的广播行动计划;五是国家应急广播网。这是一整套技术支撑系统。

  在政策支持下,业界开始了一系列关于应急广播的探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2013年开始探索应急广播方面的合作,据台长王求介绍,该台先后与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水利部、民政部、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实现了应急信息实时共享,与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开展了预警信息发布试验,与总局及四川、广西、云南等相关部门签署了开展应急广播合作的协议。

  未来发展—— 各级电台与多媒体融合传播

  现状看点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有一个应急广播的“总统计划”,只要总统点击按钮,全国的广播就开始应急播出;在日本,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广播便会自动播出应急报道。在中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尚处于初始启动阶段。全国已有14家广播电台开办了应急广播频率,北京、四川、广西等9个省(区、市)开展了应急广播四级联动及“村村响”试点。

  如何建构独具中国特色的应急广播体系?各界人士在会上纷纷建言献策。“应急广播在覆盖地区上还存在盲区。”王效杰说。她认为,未来应该在四类地区推广普及具有自动接收应急广播功能的终端。一是要在手机、车载等移动终端中嵌入移动多媒体广播和数字音频广播接收模块;二是要在社区、学校、医院、商场等公共区域及避难场所设置室外大屏和专用接收及扩音设备;三是要在列车、轮船、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施;四是要在西部和边远农村建设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

  “技术的推动对于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非常重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姜海清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他提到了若干需要研发的技术领域,如应急电台的发射和播出设备是否可以更集成更便捷,应急信息智能处理和分析系统可否跟各个企业共同来研发,还有车载和移动终端是不是可以利用收音机的功能来研制紧急接收应急广播的模块等。

  与会嘉宾也提出,在当前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应急广播应和所有的平台、渠道、终端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邓炘炘说:“在互联网络时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级地方电台正走向多媒体融合传播,它们的音频内容以及其他服务,不但可以通过收音机,还可以通过各种无线移动互联终端获取。当特定的应急时刻来临时,移动互联音频传播可以迅速调整转换到无线电应急广播通道上,内容转为抗灾救灾。”

  在中国广播应急大会上,中宣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务院应急办、交通运输部、民政部、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及亚太广播联盟的有关领导出席了大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出席大会并致辞。

  刘利华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国家应急广播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中,及时传达政令、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稳定人心和协助救灾等方面发挥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介绍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为推动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做好频率规划协调、加强保护性监测、开展应急无线电频谱研究、支持鼓励产业发展等方面所开展的工作。

  刘利华指出,加快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继续全力支持应急广播建设,进一步加强应急无线电频率资源的规划,强化无线电管理,维护空中电波秩序;进一步加强互联网行业管理,支持应急广播网站建设和发展;进一步加快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和鼓励在应急广播中探索使用新技术、新应用;进一步加强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沟通协作,推动应急广播和应急通信深化协同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在完善国家应急体系、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中国集群通信网 | 责任编辑:陈晓亮)

中国集群通信网,国内首家集群通信专业网站。

Copyright © Ptt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中国集群通信网 对讲机学堂 对讲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