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pttcn.net):2010上海国际智能交通论坛暨技术和应用展览会(2) 高峰论坛 政策解析 本届论坛将围绕“低碳时代 —— 智能交通发展机遇和挑战”这一主题,邀请相关主管部门、研究机构及相关企业的领导和专家发言,共同交流和探讨低碳时代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智能交通发展规划和机遇。 主流媒体 密集报道 主办方联合各大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策划宣传推广计划,在展前、展中和展后进行广告宣传和专题报道,为展会宣传造势,同时为展商提供在主流媒体及专业媒体的亮相机会,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品牌和形象。 精心组织 专业观众 主办方针对智能交通产业链上下游不同受众体,制定详细的专业观众邀请计划,邀请行业主管单位、行业协会、商会、学术机构等相关领导和业界精英前来观展,同时为供需双方安排项目对接活动。 目标观众 国际智能交通组织机构官方代表和专家 中国及长三角各城市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领导和专家 物流服务行业、道路、机场、港口监控部门。 市政规划设计院、科研单位和院校、建筑工程公司、基础交通建设、桥梁公司、供电局/电力公司、系统集成商、工程咨询公司、投融资机构、各相关行业协(学)会。 道路交通、停车、运输、路桥等各行业的设备制造商;汽车产业、以及与交通密切相关的社会各界。 参展理由 展示最新产品和技术,提升公司知名度和企业形象。 探测市场需求,了解世博智能交通项目成果与经验及长三角ITS建设的现状和途径。 与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接触交流,以期获得理解与支持。 与海内外ITS产品和技术采购商贸易洽谈,获得合作的机会 参与展会期间高水准的系列会议,掌握国内外智能交通科研和应用的最新发展动向。 国内外多家主流专业媒体全方位的报道。 展品范围 □ 先进的辅助驾驶系统 □ 先进的车辆控制/安全系统 □ 汽车技术 □ 公交优先系统 □ 交通控制中心/交通运营系统 □ 商用车辆运营管理 □ 检测器 □ 电子地图 □ 公交和出租车收费系统 □ 电子路桥收费/交通管理系统 □ 紧急事件支持系统 □ 车队管理与控制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 □ 全球定位系统 □ 车载安全及信息设备 □ 救援支持系统 □ 建模与仿真工具 □ 网络/通信系统 □ 障碍物警报系统 □ 停车设备及停车场管理系统 □ 信号与控制设备 □ 监控与跟踪技术 □ 系统集成 □ 远程综合信息系统 □ 运输研究及咨询机构 □ 出行者信息系统 □ 可变情报板 □ 车辆与行人检测 □ 车辆定位技术 □ 车辆导航信息系统 □ 无线数据通讯 论坛背景 中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将发展低碳经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智能交通系统不仅是当今国际交通运输领域发展的前沿,也是发展低碳经济、提高产业竞争力、合理规划城市发展、解决民生交通问题的一个重要领域。智能交通将成为“十二五”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导向,智能交通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未来10年内,物联网将渗透到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智能家居等广泛领域,而智能交通作为一大应用领域,其成功建设和运营不仅可以大大提升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水平,带动整个智能交通产业链的发展,还将促进政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人、车、路三者和谐统一的关系,也将为建设和发展低碳城市做出贡献。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以及上海将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所有这些将为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论坛特色 (1)政府支持。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领导、权威专家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点评中国智能交通与相关产业政策法规和市场机遇。论述中国,特别是上海、长三角区域智能交通及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新政策和市场权威信息,引领合作的先机。 (2)研究前瞻。 本次论坛将以推动行业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目的,邀请欧洲、美国、日本等国的智能交通行业代表出席论坛,并以发达国家智能交通产业最新发展动向为参照,对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的问题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和探讨,提出相关政策和建议。 (3)联动世博。 2010年世博会是全面展示上海智能交通技术成果和水平的舞台,必成为加速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助推器。世博会交通规划和建设的专家学者、部分世博会参展国专家代表前来交流经验,考察世博智能交通系统的运营,形成全方位的交流平台。 (4)融合地信。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智能交通领域的核心技术,在城市智能交通和减轻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和基础的作用。与本届论坛项目配套的展览会中,首次展示地理信息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中的应用,以促进产业间的高效互动。 (5)对接金融。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擎,风险投资与私有股权投资已成为推动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届论坛通过现场与投融资机构面对面的洽谈,实现智能交通项目与风险资本的高效对接。 参会代表 (1)国内外智能交通行业机构代表; (2)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测绘局、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国家ITS中心、市建交委、市科委、市交通局、市环保局、长三角16城市公安交警总、支队等单位的领导;(3)地理信息技术、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及应用单位代表; (4)国内外智能交通技术产品研发、生产企业、系统集成商、服务供应商; (5)交通运输企业、公交、物流公司、高速公路运营公司代表; (6)汽车整车及电子厂商、运营商;(7)科研、高校专家学者等。 (中国集群通信网 | 责任编辑:陈晓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