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pttcn.net):我国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 范维澄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新近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把“推进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列为“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设”的首要工作,明确指出“加快国务院应急平台建设,完善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功能,推进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建设,形成连接各地区和各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应急平台建设成为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袁宏永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那么,应急平台有何内涵,能起到什么作用?由哪些部分构成,其核心要素是哪些?与电子政务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如何在统一的全国标准下开展适合各地实际的应急平台建设?目前的一些建设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对大家普遍关心和比较困惑的问题,本文结合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和建设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应急平台的定义和定位 首先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国外两个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案例。印度洋地震海啸之所以损失惨重,关键在于缺乏完善的监测监控和预测预警系统;如果能及早发现,及早进行分析预测,在早期进行预警发布,则可极大地减少伤亡和损失。之后发生的伦敦邦斯菲尔德油库大爆炸事件,其应急处置就比较成功,原因在于事件发生后,应急系统立即对可能引起的各种潜在危害因素进行了风险评估,给出了系统、详细的预防应对方案,包括爆炸现场戒严范围,居民有序疏散,消防力量分配调度,对地表水与地下水水质进行分析和监测,以及分析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并进行监测,分析经济损失并开展调查等等。 从以上案例,我们不难看到,这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是否具备了健全的“眼”、“脑”、“手”。头脑是应急平台的核心,监测监控和信息接报是应急平台的眼睛,应急指挥和应急处置措施是应急平台的手脚。要使“眼”看得见和“手”摸得着的作用能充分发挥出来,一个强大的“头脑”是尤为关键的。 通常提到的“应急联动系统”、“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信息系统”等,都从不同侧面对“应急平台”进行了描述。四个不同的概念反映了我们对应急管理范围和深度等认识的变化,一个完备而健全的应急平台: (1)不仅仅是信息平台:信息平台只能提供“过去”和“现时”的状态数据,应急平台需要提供“未来”灾害发展趋势、预期后果、干预措施、应急决策、预期救援结果评估,以及全方位监测监控,具有发现潜在威胁的预警功能; (2)不仅仅是指挥平台:应急平台是为应急管理服务的,包括“平时”以及“战时”,应急平台能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科学预测和危险性评估,能动态生成优化的事故处置方案和资源调配方案,形成实施应急预案的交互式实战指南,为应急管理提供便捷的工具,为指挥决策提供辅助支持手段。 所以,应急平台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具备日常管理、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等功能。 应急平台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急平台的组成 应急平台由基础支撑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即硬件支撑和核心应用。支撑系统包括: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图像接入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移动应急平台、安全支撑系统和容灾备份系统等;应用系统包括:综合业务管理系统、风险隐患监测防控系统、预测预警系统、智能方案系统(即数字预案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应急资源管理和保障系统、应急评估系统、模拟演练系统和数据库系统。 按照核心功能划分,应急平台也可以看作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信息获取系统、应急智能系统和决策指挥系统。具备以下主要功能:⑴日常公共安全数据信息的汇集与报送;⑵数字化应急预案的管理与完善;⑶隐患分析和风险评估;⑷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接报与现场信息的实时获取与分析;⑸灾害事故的发展预测和影响分析;⑹预警分级与信息发布;⑺应急方案的优化确定与启动;⑻动态的应急决策指挥和资源、力量调度;⑼事故过程的再现与分析;⑽应急行动的总体功效评估和应急能力评价等。 三、应急平台目前的几种建设模式及其特点 目前,有些地区和部门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建立起来一些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应急平台,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模式: (1)多警合一的接处警模式。这种模式开展较早,主要特点是具有统一接警、分类处警功能,实现了各个警种的报警受理既相对独立,又互通有无,在解决一警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警力资源,以及资源共享、方便群众报警求助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2)多种通讯方式相结合的应急指挥通讯模式。利用有线通讯和无线通讯等系统,实现集中指挥调度和无线指挥调度功能,指挥调度方便快捷。一些城市重点进行了数字集群等系统的建设。 (3)结合了图像监控的视频会议模式。这种模式把视频图像资源进行了整合,结合GIS等系统对关键场所的现场进行监控,并通过视频会议进行会商和异地指挥。 (4)信息管理系统模式。这种模式侧重于信息报送、分类、统计等功能,主要完成对“现时”状态数据的掌握,强调数据库建设,基本上是以事件为中心收集组织信息,或以服务为中心提供信息。 (5)应急联动指挥模式。这种模式以快速反应为根本目标,强调大系统概念,利用通讯、计算机、网络和视频图像等技术,把多警合一等多个系统纳入一个平台,由市政府(或依托某个部门)直接领导,统一指挥协调多个部门,具有综合化调度中心的特点。 这些模式在面向不同对象时,均发挥了其特定的作用。但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入,以及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能力要求的提高,我们认为以上模式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应急平台”。应急平台应该是与应急管理业务流程紧密结合的系统,应该根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性进行功能设计,接警速度的提高、缺乏依据的指挥调度、流于表面的现场监控、各类信息的简单堆砌、先进装备的蛮力上阵,都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应急处置的得法与正确。信息技术只是手段,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最大的效能,还需要公共安全科技的支撑。可以说,在应急平台中信息技术是筋骨,公共安全内涵是灵肉。 (中国集群通信网 | 责任编辑:陈晓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