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pttcn.net):车载监控市场的格局 移动监控一直是监控行业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应用,也是目前新兴的市场之一,其中最成熟的无疑是车载移动监控。传统的车载监控系统以车载DVR为主,配几个小型的模拟摄像机,监控的清晰度以CIF为主,标准很低。尽管整个监控行业早已倡导网络化、高清化,但是车载移动监控行业依旧变化缓慢,更多的是的在低端打着价格战,而不太看重监控的性能和图像质量,但监控市场的繁荣和市场规律决定,如果一个大市场趋势发生变化,没有任何的小市场能够避免其影响。 车载监控市场迎来质变 引起质变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内因,而另外一个是外因,外因是2011年运输市场事故频发,如何更好的保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整个运输行业所亟需面对的问题。为了加强对道路客运特别是长途卧铺客车的安全监管,根据《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要求,2011年7月24日交通部会同公安部、安监总局、工信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卧铺客车必须安装车载视频监控装置。而在2011年7月底,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在全国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紧急电视电话会议上,也提出了对卧铺客车的监管新要求,其中要求卧铺客车必须强制安装车载视频装置,由企业随时监控车厢内情况。在国家政策的影响和带动下,车载移动监控行业的潜在需求开始逐步显现,相信在这一两年将会出现有一个集中爆发的局面。 再来看内因,内因的动力来自监控市场的整体趋势——高清化和网络化,720P,1080P或者更高的分辨率的监控产品已经成为了监控市场的主流,而网络化也替代了传统的模拟传输方式,成为了高清化最佳的一个载体,虽然此时传统车载监控系统还是以模拟监控唱主角,但从去年开始,有部分勇于开拓的厂家开始逐步试点了全新的高清解决方案来解决车载监控行业整体监控效果不佳的局面,像国外的安讯士和国内的苏州科达,都很早的进入了高清车载监控领域,在国内的一些展会上,高清车载监控更好的图像效果引起了参观者的赞叹,颠覆了原先车载监控系统只能看得见,而没法看得清的问题。车载NVR+高清IPC的监控方式,是对传统的模拟监控的超越,一些知名厂家例如苏州科达、海康威视、深圳锐明包括同洲电子都纷纷推出了支持高清IPC接入的车载NVR系统,这说明高清化和网络化正在改变着这个市场的格局。 车载监控:高清化、智能化、行业细分化 高清化。传统车载行业采用DVR的方式,搭配小型的模拟摄像机,用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满足用户需求,造成整个行业鱼龙混杂,入门门槛相对较低。用户不愿意过多投入,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是行业迟迟得不到发展的原因之一。但随着网络化和联网化进程的到来,车载监控行业正逐步向高端化发展,用户已经不满足于仅仅看得见的要求,而需要看得清。不难想象,HD分辨率图像效果的车载监控必然成为主流,这也将拉高行业的门槛,对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智能化。智能化的优势在于能够针对这个行业的特殊需求提供高附加值的应用,譬如在执法车辆上在行车过程中,如果路面颠簸,必然来带图像的抖动,对该图像的浏览者来说会造成图像不清晰难以取证和容易对画面产生疲劳感,智能的画面去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在公交行业上,诸如人数的统计和人脸识别也能够给后台的运营提供更好的帮助。 行业细分化。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用户对车载监控系统的重视,车载监控也从单一的图像监控向更专业的解决方案靠拢,比如公交行业中车载监控作为整个运营调度系统中的一环,在能够视频监控的同时,还需要能够和其他执法设备协同配合,诸如测速雷达、车牌识别等。随着车载监控系统向更多的行业的渗透,像执法、运输、金融、民政等行业,车载监控必然和这些细分的行业进行深度结合,满足行业用户的需求。 影响车载监控市场格局变化的因素 市场格局在发生新的变化,那么影响这个格局的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 虽然各个厂家拿出了各自的车载NVR,但对应的车载高清IPC都不多,难以满足 车载监控各种不同的监控需求。也因为解决方案的缺失,很多厂家选择了保守的模拟+数字的混合式NVR。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符合车载应用的高清车载网络摄像机将越来越多,高清的解决方案也将越来越完善,最终将会替代掉模拟的解决方案。 2、 随着3G网络的逐步完善,运营商对3G业务的加大投入,网络车载移动监控中无 线传输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和GPS一起成为了一个标配功能。3G网络覆盖面积广泛,正是车载监控联网最重要的一点。但3G网络的特性决定了这个网络不可能像有线网络那样稳定与可靠。随着高清化的带来,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在不稳定的网络中提供稳定清晰的后端浏览图像是摆在各个厂家面前一道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3、价格因素:高清网络摄像机的推出必然带来整个车载监控系统成本的上升,此部分需要在普及后使成本得到控制和下降;另一方面则是3G资费的调整,以目前的3G的高资费,对各个行业普及带来很大的影响,实时视频传输所产生的3G流量让用户尤其是大批量使用的用户感觉不能承受之重。此问题不仅仅需要行业的推动,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影响,以及通讯行业自身的发展来解决。 (中国集群通信网 | 责任编辑:陈晓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