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pttcn.net):中科软应急指挥系统解决方案
一、概述 中科软应急指挥系统解决方案是一个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资源数据库、方法库和知识库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系统、信息表示系统为手段,实现对突发事件数据的收集、分析、对应急指挥的辅助决策、对应急资源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控制等指挥功能。该系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为指挥首长和参与指挥的业务人员和专家,提供各种通讯和信息服务,提供决策依据和分析手段以及指挥命令实施部署和监督方法,能及时、有效地调集各种资源,实施灾情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减轻突发事件对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用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和小的资源投入,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方案实现目标 在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方面,实现突发事件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预案确定及启动全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和网络化。 在预警方面,建立分布式可逐级监测和处理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网络,实现对突发事件的评估与预警触发启动; 在会商方面,利用视频接收设备、通讯系统、数据库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设施,为指挥首长、业务人员和专家提供大屏幕显示和信息服务,随时为首长决策提供各种有效而生动的辅助决策信息; 在决策支持方面,形成一套具有实时监测、科学预测、及时有效发布和动态反馈评估等功能的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决策支持。 在资源调度方面,通过系统对应急资源的科学调度,充分保证对特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资源的配置。 在公众信息发布方面,能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紧急救助信息服务和善后处理工作信息。 方案特色 中科软在监测、预警和应急领域提供“监测、预警、应急”一体化的应急决策指挥解决方案,实现系统“平战结合”的建设思想。 基于我们丰富的监测系统设计经验,我们提供一套快速的监测系统开发和部署框架;以多样化、可扩展的可靠信息渠道解决应急指挥中必须的信息来源问题; 基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提供多类行业的数据分析和预警模型,实现监测与预警联动; 融合门户技术和关键指标仪表盘设计技术,结合系统中丰富的系统分析模块,实现各种业务数据的显示界面集成,便于决策者快速、直观地了解信息、把握全局; 以业界主流和开放的技术标准和设计模式,提供开放的、平台级的应用编程接口和管理工具,既满足各级政府部门快速拓展和实施系统,又便于保护投资,使系统长期健康发展。 二、总体框架 应急决策指挥系统涉及领域广,技术层次深,系统的构架也是比较复杂,总体来讲,其框架图如下: 根据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北京市的应急系统能够体系结构细化为下图: 中科软依据据北京市的总体框架,结合中科软多年应急系统的经验,进一步细化应用框架到可实施框架,从下向上依次是基础设施层、数据中心层、资源整合层、应用支撑层、应用层、综合门户,并有安全保障体系和运行维护与支持体系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如下图所示: 基础设施层 整个系统的底层是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这包括网络及通讯设施、主机服务器及存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大屏幕数据演示系统,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网络通讯基础设施等,这些是系统最基本的运行基础。 数据中心 数据是整个系统的基础,基础数据经过采集、处理、标准化、传输、存储,形成系统资源库,为系统提供了高效的业务分析、决策、交换、共享的数据环境。主要包括以下数据库: 模型数据库 知识数据库 方法数据库 预案数据库 人口基础数据库 灾情数据库 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 基础字典数据库 资源数据库 资源整合层 应急指挥需要多部门、多系统联动配合,如果彼此孤立,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就会形成的“信息孤岛”。造成缺乏可比数据、缺乏分析、缺乏管理。难以获得全面的业务信息,就会影响业务和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提供应用整合服务、业务整合服务、数据整合服务连接相关职能部门的系统、业务、数据,最大程度的解决信息孤岛,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源。 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层的设计直接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及可靠性等重要因素,中科软凭借多年的软件开发经验,采用低耦合,高内聚的设计思想,基于开放的标准在该层部署应用部件,为系统高效、可靠的运行提供保障。包括: 决策支持系统 业务支持系统 GIS引擎 工作流引擎 全文检索 消息中间件 信息推送 内容管理 用户管理 权限管理 通用数据接口 应用层 中科软应急决策系统根据突发事件应急的特点,综合各种数据信息及处理软件,缺省提供了辅助会商决策系统、数据收集与管理系统、信息处理与分析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应用系统,并可根据需要,快速的扩展业务系统。 综合门户
综合门户系统建立了一个灵活、规范的信息组织管理平台和全网范围的网络协作环境,实现集成的信息采集、内容管理、信息搜索,能够直接组织各类共享信息和内部业务基础信息,面向不同使用对象,通过门户技术实现个性化服务,从而实现初步的信息整合;门户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用户的统一认证、统一管理,提供实时信息访问及多系统协同工作。 (中国集群通信网 | 责任编辑:陈晓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