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群通信网

西安交大科研团队短波信道极低码流智能图像实时传输获重大突破

时间:2024-05-31 17:33 点击:

短波通讯利用地球大气电离层天波反射传播,无须中继站就可以长距离通讯,且电台体积小、技术成熟,对天灾、战争的抗毁能力强、受天气影响小,在卫星通信中断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上千公里的通讯。但短波通讯的劣势是其传输速率和带宽极低。每个短波信道只占用3.7kHz的频率宽度,单载波短波数据传输速率不高于9.6Kbit/s(真实应用场合大约1000bits/s,即每秒125个字节)。

现有的图像视频编解码算法均无法满足短波信道传输图像视频在质量和超高压缩比之间的均衡要求。当前短波电台仅用于通话或简单文本传输,短波信道实时传输图像视频被业界公认为不可行,多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一直未有大的突破。近期该难题终于被西安交大科研人员破解。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葛晨阳博士团队在西安和宝鸡两地之间开展短波信道极低码流智能图像实时传输实验获得重大突破。发射和接收端都采用该团队自研的“极低码流智能图像传输设备”,通过串口与短波电台通讯(传输带宽为600bps,即75Bytes/s),实现彩色或灰度图像的实时传输。图像效果得到短波电台提供方大型通信企业资深专家的高度认可,认为该技术是短波通信领域的颠覆性创新技术,是“过去从未想过能实现的”。


图1、极低码流智能图像传输设备和短波电台


图2、西安发送端和宝鸡接收端的智能图像传输设备

通过本次实验验证了西安交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葛晨阳博士团队的超高压缩比AIGC图像编解码技术成果在极低带宽智能通信领域应用的可行性,并有助于开启智能手机卫星通信、无人机/无人车远距离遥操作、数字元宇宙时代的到来。

葛晨阳博士团队依托人机混合增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从事“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关键技术-架构平台”四个层次布局混合增强智能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该实验室目标为建立国际高水平自主可控创新研究平台,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抢占人工智能发展的理论创新制高点,推动人工智能变革性与颠覆性技术创新。


(责任编辑:陆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