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国彬,我们这儿的专家,先后维护过京原、丰沙、京广、京九、西长线70多个站,脚步遍布铁路沿线……就是人有点内向,不善言辞。”2月1日在去采访苏国彬的路上,他的同事提醒。
在办公室门口等了半天,也不见人出来,这位同事忍不住推门进屋。一会儿,一个高大的身影这才从屋里贴着门框侧身蹭出来,脸上局促地挤出一个笑容,双手还在紧张地不停拽平身上不怎么合身的工作服。“听说要接受采访,他紧张,换衣服换半天了。”同事笑着解释。
不擅长表达,但一说起铁路无线通信技术相关的问题,苏国彬的话还是多了起来。
在隧道内实现无线通信,长久以来一直是铁路通信领域的难题,直到泄漏电缆出现才解决了这一难题。泄漏电缆,也称漏缆,通过电缆上间隔的槽孔或缝隙,可以使得无线电波从电缆中泄漏出来,实现无线传播。
在鹰山隧道至槐树岭隧道的铁路就用通信漏缆杆,解决了通信难题。但近些年,工作人员在日常线路巡查过程中发现,使用近20年的通信漏缆杆,逐渐出现了杆体开裂的状况。
2023年9月,苏国彬带人现场勘查。5公里范围内共分布着3个穿山隧道,沿途设置的82根通信漏缆杆,其中20根都出现了杆体开裂的状况;再用仪器检测,部分架设在空中的漏缆已开始逐渐老化,无线电波信号减弱。旧线缆和线杆需要全部更换,才能彻底解决轨旁设备隐患和无线电波信号弱等问题。
苏国彬改变了过去单纯在铁路沿线密集布设通信漏缆杆的传统做法,而是计划采用远离铁路的选址设置光纤直放站、天线杆、天线三位一体的组合方式,以此彻底避免线缆倾倒可能引发的侵限事故。
但是足有5公里长的铁路沿线,到底要放置几台光纤直放站,设置几根天线杆?苏国彬和同事们爬上一个个隧道顶端,从高处向下眺望,搜寻最佳点位。“我们测试发现,即使是树木枝干和枝叶,也会对无线电波信号产生干扰。所以必须居高临下向下俯视,人的肉眼一眼能看到的地方,就是信号能覆盖到的地方;如果肉眼都看不到的地方,那信号肯定也覆盖不良了。”
圈出大致布点范围后,再将仪器设备放置在不同点位反复进行测试。“5公里范围内,无线电波信号都能覆盖了!”好消息传来,大家的心里都松了口气。但苏国彬却盯着测试仪器,仍然眉头紧锁。“先别高兴得太早!这个方案……还有问题,大家再试试。”原来,苏国彬发现,在这次测试中,他们一共放置了5台光纤直放站和5根天线杆,虽然能够实现无线电报信号全覆盖,但是部分无线电波信号却出现了重叠的现象。“我们再试试,看看放4台行不行!”苏国彬一门心思想要找出既能实现信号全覆盖,又节省成本的最优方案。
2023年12月,鹰山隧道至槐树岭隧道5公里铁路沿线范围内,82根旧杆安全拔除,4台光纤直放站和4根天线杆正式上岗。“过去,火车司机和车站间通话,可能呼叫三次,就有一次接不通。改造后,能够保证百分百接通。”苏国彬这样形容无线电波信号改善效果。
53岁的苏国彬,一直是单位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单位里进了新设备,一看说明书是全英文的,大家都发憷,他却一个单词一个单词默默对照着查字典,再将中文意思标注在英文说明旁边,愣是将没有一个中文字的设备用得倍儿熟练。不管哪个厂家的机器设备出现故障,他都过去“凑热闹”,别人修,他拿个小本在旁边做记录。“后来,厂家来的技术人员都不会修的故障,苏工一上手,三下两下就给鼓捣好了。”听到同事的夸奖,苏国彬总是腼腆地笑笑:“铁路无线通信系统在更新换代,我们也得活到老,学到老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楠
编辑:王琼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