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火的《流浪地球2》,吸金不少,里面出现了不少黑科技,包括无线电通信等。
有个小细节,字幕里把“收到”翻译为 copy,这是为什么?
其实有玩无线电的很多朋友应该知道,copy(或者 copy that)是美军常用的无线通话用语之一,原意是“复制、誊抄”。
相当于确认收到对方信息的意思。
台湾地区那边对 copy 的翻译为“抄收”,含义更明显了。
后来这个用法慢慢进入无线电日常通联的习惯用语,就表示“收到,明白”。
其实表示“收到”,还有一个说法:Roger!(或 Roger that!)
飞机刚刚问世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无线电通讯,莱特兄弟使用用信号弹、手语等方式和地面进行交流。
十多年之后,随着技术的发展,飞行员开始使用摩尔斯电码和地面交流。
最常用的一个例子就是,他们用字母 R 表示“信息已被接收”,因为 R 是 Received(接收)的首字母。
后来,无线电技术登上历史舞台。在无线电通话中,表示“收到”的用语也发生了变化--从字母 R 变成了单词 Roger。
为什么不用 received 表示“接受”,而是 Roger 呢?
在那个时候,并不是所有的飞行员都说英语。由于国际航空通讯语言不一致,导致了一些事故,所以国际民航组织建议全世界的飞行员都使用英语作为国际航空交流用语。
国际电报联盟在1927年时制定了一条规则:用 Roger 来替代 Received,作为表示“收到信息”的标准无线电用语。
原因很简单:Roger 更容易发音。
因此,在航空领域诞生了一系列无线电通讯的术语,它们和我们平时使用的词不太一样:
比如用“Roger”表示“received”、用“affirmative”表示“yes”、用“approach”表示“coming to land”等等。
不过,因为航空术语的简洁、易理解,它们也经常被大众运用在普通生活中。你在生活中想表达“收到、知道了、明白”等意思的时候,也可以用“copy”或“roger”,不觉得很帅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