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苹果、华为几近同时在2022年的新款旗舰手机上加入卫星直连功能时,卫星通信市场就注定跨入了新纪元。
2023年1月8日,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主办的“2023中国信通院ICT+深度观察报告会”的主论坛上,中国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副所长、无线和移动领域主席万屹指出,到2027年,我国卫星通信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10.2亿美元,而在2020年,这一规模为4.5794亿美元,占全球卫星通信终端市场规模的8.54%。
作为目前卫星通信产业链环中最受关注的应用侧,卫星通信终端市场的兴起也显示出前者的崛起势头。统计显示,目前全球在轨卫星约达到5465颗,在建或已规划的卫星星座有近300个,全球太空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上呈现低轨化、星座化的趋势,由此带来的巨大市场,宣告太空新经济的时代大幕已经徐徐拉开。
尤其是在中国,近年来,我国积极加速以低轨卫星为主的卫星互联网建设。《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注册并有效经营的商业航天企业数量超过400家,投融资规模破百亿元,形成了国企领衔基础设施建设、民企投身商业航天发射的主要格局。
更加重要的是,全球卫星通信产业发展模式重塑,推动了产业快速发展,“得益于‘一箭多星’‘可回收火箭’‘批量化卫星生产’等技术的发展和革新,卫星通信产业效率不断提升,成本大幅降低,产业发展正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万屹表示。
民企入局 催生商业航天新业态
在卫星通信产业呈现的多面态势中,商业航天发射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明珠。而在世界大国都在抢占商业航天市场份额的大背景下,民企的投身入局,也让我国在全球低轨卫星的建设部署上迅速获得了领先的地位。
“当前,我国卫星制造及火箭供应链以国企为主,不过,在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创投基金的支持下,一批极具活力的民营企业也进入到这一领域,使得卫星互联网行业迎来了基于市场竞争的产业化发展新局面。”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指出,这种机制对于通过批量化生产的方式,可以降低卫星互联网的生产与经营成本,实现对航空航天产业的反向赋能具有关键作用。
记者注意到,在我国,长久以来,航空航天作为资本与科技密集型的“双高”产业之一,奉行由国企主导的模式,并且获得了成功。但随着卫星通信产业进入以小型、低轨、多量为主要特征的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阶段,纯商业化的民营航天公司开始获得了更大的成长空间。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度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始出现一批以商业航天卫星制造、火箭制造与发射、地面终端及设施等领域为主营业务的创业公司。
2022年3月5日,我国首次批量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而这批代号为02批的卫星正由民营企业银河航天所研发。该公司负责人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批卫星已完成包括国内首次低轨宽带通信卫星与5G专网的融合测试在内的多项卫星互联网应用验证。业内认为,这一测试迈出了我国星地融合网络建设的重要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支持商业航天及卫星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发布愈发密集,2021年,我国“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加快布局卫星通信网络等,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
对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卫星与导航法中心主任高琦表示,从整体上看,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已进入加速布局与赶超轨道时期,应从国家层面加强对卫星互联网建设的顶层规划和牵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鼓励国企、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共同参与,加强国际合作及海外落地。
手机直连加速星地通信融合
随着手机直连成为智能手机巨头旗舰机型标配,卫星通信产业也已开辟出了新的市场。据万屹介绍,地面移动网络运营商通过使用卫星作为地面蜂窝网络的补充,每年可以增加4000亿美元收入,全球800家运营商年收入总值可提升40%。而由于系统可直接复用地面的网络基础设施,这不会增加地面移动网络运营商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目前,除苹果、华为外,AST、lynk、中兴等移动通信业巨头均在积极开展手机与卫星直连通信的相关研究和产品研发。而就在2023年1月6日,高通也宣布和老牌卫星通信巨头铱星合作,允许智能手机用户在常规蜂窝网络无法连接时通过卫星发送和接收信息。高通表示,预计这种名为骁龙卫星的通信技术将于2023年下半年推出,届时将有多款搭载这一技术的智能手机上市。
其中,以华为Mate50系列为代表、支持北斗短报文的功能也再度让卫星通信产业迈向消费级市场成长更进一步。据《2022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随着具有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能力的大众手机面市,有望实现手机“不换SIM卡、不换手机号、不增加额外设备”即可同时享受北斗短报文和移动通信服务。
更为重要的是,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的普及,也再度指向5G的下一代演进技术——6G。后者能与卫星互联网形成有效补充,实现星地通信网络融合,加速我国空地一体化系统的搭建。
“卫星互联网作为潜在架构类关键技术之一,能够实现偏远地区、海上、空中和海外的广域立体覆盖,满足地表及立体空间的全域、全天候的泛在覆盖需求,实现用户随时随地按需接入。”万屹表示。
对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标准所副总工程师李侠宇建议,应充分发挥我国在5G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领先优势,开展卫星互联网和5G/6G融合技术研究,推进天地融合的卫星互联网标准体系建设,加速与5G/6G融合的卫星互联网产品研发,支持以卫星互联网为显著特征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推动卫星互联网规模化和全球化发展。
挑战犹存 应用侧仍是主阵地
凭借卫星网络基础设施的早期投入,我国卫星通信产业虽然建立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但在业内看来,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挑战。
“做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要做好网络基础设施的应用。”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原副主任、卫星总工程师闵长宁指出,未来5~8年将是中低轨互联网星座产业发展的快速增长期,卫星研制的模块化、集成化、系列化、柔性化及星箭一体化设计将成为现实,由此将极大地加速卫星研制的低成本、轻量化、批量化和产业化进程。预计到2025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容量需求至少为1428.1Gbps、用户数为79.43万。
在此背景下,闵长宁认为,一方面,我国应从系统工程的理念出发,加强顶层设计,依赖业务、体制、终端、组网、系统等技术和运营手段,真正将卫星互联网与地面4G、5G以及大数据的一体化融合、互联互通落到实处。
同时,也应加强市场、业务、行业、个人及国家应用需求的调研、研究,创新新的网络架构、新的业务需求、新的应用场景、新的应用模式,并推出我国自己低成本、低功耗、多型谱、标准化、小型化的卫星终端设备,真正将星地网络融合及星地网络应用落到实处。
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看来,我国航天发展中,卫星平台领域处在国际领先水平,载荷、仪器紧跟国外,但是在卫星数据应用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前沿和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国之重器不能依靠进口,没有技术独立,就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政策独立。只有提前进行技术储备,将来才有可能做到技术引领,做出真正的创新。”他表示。
刘文清认为,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作为战略性科技力量,成为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商业航天要整合优势、协同发力,“抱团”发展才能拥有更多可能性,以应对新形势下行业的新特征,降低时间和人力成本,支撑各行业对高光谱数据的应用期望,商业航天也将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