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群通信网

敲重点!《甘孜藏族自治州“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出台

时间:2022-08-15 00:53 点击:

《甘孜藏族自治州“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政策解读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甘孜州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根据《四川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四川省“十四五”地震规划》、《甘孜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编制《甘孜藏族自治州“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一、《规划》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州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风险防控、基层基础、应急救援、综合保障、社会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整体水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及时妥善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重大安全风险防控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自然灾害防御和巨灾应对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水平达到新高度,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全面形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5%,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小于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小于5,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数小于15000。

二、《规划》主要任务

立足“防大险、救大灾”实战需要,明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应急法治建设、强化风险预防治理、优化应急力量布局、做好应急应对准备、整合人才科技资源、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等7项主要任务,着力提升“统筹指挥、依法监管、综合防控、救援处置、支撑保障、创新发展、群防群治”等7大能力,健全以高水平安全服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应急管理体系。

三、《规划》重点工程

规划储备“灾害事故防范工程、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工程”4类重点工程18个具体项目,总投资20.832亿元,基本建成符合国家标准、满足实际需要、全面可靠有效的应急体系。

甘孜藏族自治州“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全文)滑动查看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甘孜藏族自治州“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

甘府发〔2022〕22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级各部门,省属行政企事业单位,州属企事业单位:

现将《甘孜藏族自治州“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并请各县(市)政府结合实际,抓紧制发本县(市)“十四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22年7月27日

甘孜藏族自治州“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主要成效

第二节面临挑战

第三节发展机遇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统筹指挥能力

第二节加强应急法治建设,提升依法监管能力

第三节强化风险预防治理,提升综合防控能力

第四节优化应急力量布局,提升救援处置能力

第五节做好应急应对准备,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第六节整合人才科技资源,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第七节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群防群治能力

第四章重点工程

第一节灾害事故防范工程

第二节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第三节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第四节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

第二节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节强化检查评估,确保进度质量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着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州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根据《甘孜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四川省“十四五”地震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两大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应对,是“十四五”时期全州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主要成效

“十三五”期间,全州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自然灾害防治、应急管理等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州委、州政府工作要求,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为契机,不断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应急管理体系趋于完善。甘孜州灾害强度大、灾害面积广、监管战线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成立了州委书记、州长共同担任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州长担任主任的应急委员会、减灾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全州突发事件及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形成了“三委统筹”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应急指挥体系,明确了抗震救灾、防汛抗旱、地质灾害等18个专项指挥部机构职责和运行机制,为应急部门发挥“三委”办公室统筹作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甘孜州不断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落实责任,完成全州应急力量、装备统计调查摸底。“十三五”期间全州共有消防救援、兼职救援、民兵、扑火队等各类救援力量66支、2.62万人,抢险救援挖掘机132台、装载机260台;持续开展队伍专业培训和抗震救灾、防汛抢险等应急演练,开展各类演练达800余场次,参与5万余人次。“十三五”期间全州各级各部门编制完善应急预案5083份,各级学校编制完善应急预案896份,各类企业编制完善应急预案101份。有效应对了2020年“6·17”丹巴山洪泥石流灾害、2020年“4·1”石渠5.6级地震和2020年“4·1”九龙森林火灾应急处置工作。

应急指挥建设持续强化。完成州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整合公安、旅游、气象、自然资源、水利等34个部门的相关应急基础数据,接入天网、地网、雪亮工程、旅游景点监控、重点企业监控等视频资源点位11861个,绘制完成了甘孜州全域矢量地图、影像地图、三维地形地貌地图、矢影叠加地图等基础数据;建成应急通讯系统、应急语音综合平台、应急图像综合平台、大屏显示系统、应急视频会议系统、预警发布体系平台等硬件系统。搭建了动中通通信车、应急指挥车和无人机等组成的移动应急指挥平台,可实现指挥力量快速投放,高效及时组建现场指挥系统。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排查整治安全风险隐患。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对重生产、轻安全、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企业,重拳出击,严管重罚。推进企业标准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开展道路交通运输企业规范化管理达标创建工作。推广应用安全生产科技,基本建成甘孜州“互联网+安全生产”综合管控平台,全面提升“两客一危”智能防控系统,完成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按可比口径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期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1.35%、42.78%。

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健全。进一步明确应对自然灾害的事权划分和防灾减灾主体责任,有效发挥州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的统筹协调职能,不断完善与州自然资源规划、水利、林业草原等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应急准备、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协调联动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等机制进一步健全。基本形成统一指挥、综合协调、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和资源统筹、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运行机制。“十三五”期间全州共有救灾物资储备库21个,储备各类救灾(生活救助)物资27.76万件,建成基层备灾点289个,前置应急救灾物资22.29万件,前置省级应急救灾物资5.1万件。启动开展甘孜州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国家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断层普查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州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为1.27,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1.28%。

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不断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治理和避让搬迁工程,推进了县(市)前兆台建设,地震监测、传输和分析处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全面加强了应急管理信息化及指挥场所、综合应急救援基地、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城乡消防站队建设不断推进;基于公园、广场、学校公共场所,进一步加快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第二节面临挑战

我州是四川省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存在灾害应对与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应急管理支撑能力不到位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基层安全监管力量薄弱、监管装备严重不足、基层安全监管队伍不稳定、安全生产工作机制不健全。全州公路通车里程3.29万公里,部分路段安保设施缺失,道路交通安全投入不足。企业点多面广,非煤矿山、危化、工矿商贸企业基础薄弱,企业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不高、设施设备老旧、人员培训不到位、从业人员及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能力水平不高、教育培训走过场等,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防灾减灾面临严峻挑战。甘孜州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多样、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地震、地质、气象等类型灾害的高风险区,且为地震高烈度区、地质条件脆弱区和森林草原高火险区,巨灾风险大。全州地震基本烈度均在7度以上,9个县(市)达到8度,其中康定达到9度,连续多年被列为全国、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鲜水河、金沙江、甘孜—理塘等断裂带区域长期平静和地震活动异常,发生大震的可能性增大。目前,全州有山洪灾害危险区2560个,登记在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4541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导致洪涝、干旱、地质灾害、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的发生几率增大。全州12个县(市)是森林草原火灾高火险区、6个县是森林草原火灾中火险区,森林草原防火战线长、区域广、管控难、扑灭火难度大。防灾减灾工作面临冬春防火、夏秋防汛、四季防地灾、全年防地震的繁重任务和风险挑战。

应急能力短板弱项仍较突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防、抗、救”的职责边界尚需进一步厘清,相关工作多部门协同、多方面联动的紧密衔接机制不够健全。县级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数量不足且专业人才比例较低,乡镇、街道应急力量不足,基层基础仍较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信息化建设滞后,风险隐患监测预警的科技信息化水平不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准确性、覆盖面需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不够完善,人员装备不足,专业处置水平有待提升。应急物资、通信、运输等保障不够有力,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演练的针对性有待加强,应急准备与有效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的需要有较大差距。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还不够强,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依然较弱。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应急管理及灾害事故防范的社会关注度、参与度不高。

第三节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州巩固脱贫成果、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应急事业发展事关下一个五年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全州民生福祉,事关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功能定位。

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到国家治理的战略高度,赋予应急管理重要职责使命,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能力建设,必将有力促进应急管理事业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契机。以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为引领,加快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形成以生态容量为前提、绿色产业为目标的发展格局,推动甘孜州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社会民生服务供给能力的持续增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排放减量化、产业替代化、经济循环化,着力健全生态经济体系,为加强风险源头预防管控、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增强抵御灾害事故韧性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大量涌现,高分卫星、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等高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促进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的加速淘汰,为加强新型应急指挥通信、智能无人救援、轻型智能工程机械等应急装备和产品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应急救援等能力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及甘孜州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主线,聚焦建体系、固根本、防风险、强基础、补短板、提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妥善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甘孜州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强化底线思维,筑牢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坚持预防为主。增强忧患意识,注重关口前移,强化源头管控,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加强灾害事故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监测预警,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坚持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应急管理地方性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创新、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和管理创新,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

坚持社会共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穿工作始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强化群防群治,加大宣传培训和科普力度,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筑牢应急管理人民防线,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第三节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州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风险防控、基层基础、应急救援、综合保障、社会协同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整体水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生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及时妥善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甘孜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重大安全风险防控水平大幅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自然灾害防御和巨灾应对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水平达到新高度,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全面形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防抗救条块职责更加清晰明确,衔接更加紧密顺畅,协同联动机制更加健全。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履职能力全面提升,法治化、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州、县(市)应急管理部门行政执法装备配备达标率达到100%。

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更加完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大幅提高。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大幅提升。

灾害事故应对能力显著增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显著提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更加完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应急力量健康有序发展。应急预案、物资储备、紧急运输、应急通信、灾后救助等保障能力全面提高。航空应急力量基本实现2小时内到达重大灾害事故风险地域,灾害事故发生后10小时以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

应急资源要素配置更加合理。科技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初具规模,科技信息化支撑保障更加有力。县级以上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超过60%。

社会共建共治格局基本形成。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创建1个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5个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统筹指挥能力

健全权责一致的组织领导体制。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将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压实应急管理属地责任,建立州委、州政府定期研究、应急管理部门定期报告的“双定期”制度。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建立集约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形成以政府力量为主,社区、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协同参与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整合完善应急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防汛防旱指挥部、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等议事协调机构工作职责。

完善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协同机制。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的统筹谋划,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协同发展,构建党政之间、各级政府之间、部门之间、军地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强化救援处置统一指挥和物资统一调配。加强跨区域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形成全区域联动协同有序、全链条处置优质高效、全灾种应对专业科学的应急管理协同化格局。

健全边界明晰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强化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强化安全生产巡查考核,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厘清部门职责边界,落实自然灾害“防”“救”责任,把责任链条延伸到防范化解风险、应急救援指挥、防灾减灾救灾全过程。健全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责任追究。做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快完善基层应急管理制度,制定应急管理权力清单,健全应急管理责任体系,不断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基础。

第二节 加强应急法治建设,提升依法监管能力

健全应急管理法治体系。在应急管理领域认真践行依法治国方略,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不断健全地方法规标准体系,厘清职责权力界限,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升行政能力水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继续推动《甘孜藏族自治州防震减灾条例》《甘孜藏族自治州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甘孜藏族自治州森林草原防灭火条例》等应急管理相关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提高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和依法实施力度,实现依法防灾、依法监管的工作局面,形成法规标准完备、权责边界清晰、执法规范公正、普法优质有序的具有甘孜特色的应急管理法治化格局。

健全工作机制、规范执法行为。建立应急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间的监管协作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实现信息及时、充分、有效共享,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安全监管各项工作。完善安全生产委员会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安全监管突出问题,加强对相关单位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通报。细化完善执法事项,明确执法依据和职责,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实施分类分级执法,防止多头重复执法。按照国家和省级相关建设标准,统一个体防护、执法保障、执法过程、测量侦检等通用装备以及行业专用装备配备,完善执法人员配置、执法车辆配备,以及现场执法、远程监察、事故调查的工作条件。全面推进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实现执法过程全记录、调查取证可追溯。编制安全生产年度监督检查计划,持续开展监管执法专项行动。创新联合执法、会诊执法、解剖执法及“三带三查”等执法模式,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全面推行安全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岗位操作员工全过程在场”等执法检查机制,持续推进“互联网+执法”工作,探索“清单制+执法”。开展行政执法监督交叉检查、执法案卷评查,定期开展执法情况分析通报。强化重大行政案件集体审理,落实重大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案件备案制度。

第三节 强化风险预防治理,提升综合防控能力

加强风险源头管控。在18个县(市)、海螺沟景区、亚丁景区开展灾害风险要素全面普查;灾害易发多发区重大隐患排查;基层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组织完成全州气象、自然资源、林草、交通、住建、水利等部门48项灾害风险隐患数据的汇交,运用并服务于全州综合减灾工作,编制州县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和综合风险区划、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全面开展城市风险评估,健全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定期开展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重要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开展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从源头治理、风险防控、应急管理等方面推动解决城市安全发展重点难点问题,提高城市生命线应对灾害的能力;持续推进国家和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强化风险监测预警。完善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机制,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优化地震、地质、气象、水利、森林草原等领域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完善森林草原火情监测即报、气象要素实时监测等系统,建成全域覆盖、全程贯通、韧性抗毁的灾害风险感知网络,对灾害易发地区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动态监测。健全灾害事故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报送和响应制度,实现灾害事故快速接报、行动指令精准下达、救援力量快速调动、应急处置动态跟踪。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实现对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工贸等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要设施设备安全风险智能感知、态势评估、动态监测和分级预警。

深化安全生产整治。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严格落实企业“双报告”制度,实施重大安全隐患分级挂牌督办。加快推动清单制管理工作提档升级。强化隐患治理全过程闭环管理,推动企业隐患自查自改自报、政府部门监督检查、第三方机构(专家)专业指导、企业职工广泛参与、社会公众举报监督等多方联动共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消防、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工贸、特种设备、农村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以及商场、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风险防范,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健全风险研判工作机制,落实风险管控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危险化学品方面。完善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监测监控全覆盖,建立常态化隐患排查专家指导服务机制。

非煤矿山方面。防范化解尾矿库安全风险,持续对地下矿山和重点露天矿山开展专家会诊,严格落实尾矿库“县、乡、村、企”四级包保责任制,开展安全风险动态评估,做到“一地一策”“一库一策”,采取闭库销号、升级改造、综合利用等方式对尾矿库进行治理,督促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推进非煤矿山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

交通运输方面。深入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危旧桥(隧)改造工程,深化“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加强临水临崖、连续长陡下坡、急弯陡坡等隐患路段整治。加强老旧客车监管,基本消除货车非法改装、“大吨小标”等违法违规突出问题。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集中开展常压液体危险货物运输罐车治理,强化危险货物托运、承运、装卸、车辆运行安全监管。深化铁路、公路、航空等运输安全综合治理,健全安全管控长效机制。

城市建设方面。将稻城县建成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康定市、泸定县、甘孜县、理塘县建成州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加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健全燃气行业管理和事故防范长效机制。开展起重机械、高支模、大型脚手架、深基坑等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类施工安全事故,依法打击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开展城市危险房屋排查整治,依法查处违法建设、违规改变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等造成安全隐患行为。

工贸方面。建立工贸行业安全风险防控责任体系,强化工贸企业安全基础管理,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加强安全风险管控系统建设。重点整治涉爆粉尘、有限空间作业、工贸行业企业检维修和外包施工队伍管理等重点环节部位风险隐患。

特种设备方面。在医院、学校、景区、宾馆等重点公共聚集场所和营运车辆,重点工程施工工地、仓储物流、电站等重点工贸行业场所,气瓶充装单位和城镇燃气管道安装、使用单位等重点燃气企业,开展特种设备安全集中整治。持续改进电梯维护保养模式,调整完善电梯检验检测方式,充分发挥物联网等技术在电梯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加强电梯维护保养和检验检测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电梯运行安全水平。

新型业态方面。加强对新能源及储能项目、光伏应用等新业态安全领域分析研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提高风险识别预警能力。明确行业监管责任,探索建立牵头部门为主、跨部门协同的新型监管模式,强化监管合力,防止出现监管盲区,促进新业态健康发展。

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健全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加快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等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

地震灾害方面。根据新一代国家和四川省地震监测站网规划,标准化改造甘孜州地球物理观测基准站和温泉站、甘孜州地震监测中心业务平台、防震减灾综合服务系统,提升测震台网和地球物理观测台网监测能力、监测数据处理和信息发布能力,逐步实现甘孜州地震监测站网地震观测业务自动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业务服务智能化和公务服务精准化。加快推进14县(市)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实施;加快推进甘孜州活断层普查,进一步探明城市地震风险;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和通道标准化建设;新建甘孜康定野外科学观测站。

地质灾害方面。健全完善部门间联动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意见通报制度,在现场应急处置、应急准备、气象预警会商、会议调研等方面加强协作联动;开展地质灾害重点地区基层应急人员培训,扎实推动基层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开展重点区域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加强汛期期间对地质灾害点位抽查监督。

水旱灾害方面。优化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强化防汛抗旱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根据各区域洪涝灾害特点,逐年配备抢险救援装备物资,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

森林草原火灾方面。巩固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成果,优化完善森林草原火灾监测即报系统,建立健全智能高效的监测监控体系和快速反应的扑救体系,确保出现火情及时打早打小打了,确保现场扑火人员和清守人员安全。推进直升机野外停机坪、物资储备库、瞭望塔、消防水池、消防通道、阻隔系统、检查站点等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适合高原高山峡谷地区火灾扑救的专属装备和以水灭火、空地协同等扑火装备配备,持续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水平。

气象灾害方面。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平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实现气象灾害高风险区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完善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多渠道准确及时无偿向社会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提升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着力提升灾害天气敏感行业预警管理水平,增强行业预警发布及响应实效。

重点寺庙安全隐患综合治理。组织开展打通消防工程,完成消防车通道的调查研判,结合重点寺庙安全隐患排查,全部重点寺庙完成消防车通道标识施划工作,按照“一庙一策”的要求完成消防车通道治理,消防车通道基本实现智能化管理。对辖区内喇荣寺、亚青寺、长青春科尔寺等重点寺庙消防、建筑、道路交通、汛期及地质灾害安全隐患进行综合治理。增设消防水池、消防水车、消防栓、配备消防器材,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标牌等。

第四节 优化应急力量布局,提升救援处置能力

建强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以州消防救援队伍、州森林消防队伍和“7+11”支森林草原专业防灭火队伍为主干力量,电力、通信、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领域专业队伍为支干力量,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补充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发展多种形式消防救援队伍。按照“城乡统筹、布局合理、消除空白”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城乡消防站队、消防车道、消防水源布局,在消防力量空白、薄弱的驻地镇、街道、中心镇和重点镇新补建(升级)专职消防站,配齐人员装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建强消防特勤站和普通站,布密小型站和微型消防站。强化政府和企业所属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力量布局,规范职能定位,提升综合救援水平。健全力量建设、管理考核、指挥调度、激励奖惩、支持保障等制度体系,建立共训共练、联勤联动、指挥协同、救援合作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提高队伍战斗力和稳定性。

建设专业应急救援基地。按照“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区位互补、形成合力”原则,加快推进省级综合应急救援甘孜基地和18个县(市)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建设,科学布局应急救援航站和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基本建成全域覆盖、支撑有效、综合与专业相结合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实现实战化训练、模块化储备、区域化联动,全面提升应对重大灾害的指挥、协调、救援和保障能力。

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推动、市场运作”原则,以服务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落实、服务政府监管职责履行、服务公众安全意识提升和自救互救他救能力提高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功能作用,搭建服务平台,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壮大服务市场,拓宽服务范围,规范服务行为。建立支持培育、违规退出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人才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广社会化服务模式,加快建立主体多元、覆盖全面、综合配套、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社会化救援力量。

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持防灾减灾并重、兴利除害结合、治标治本兼顾,充分调动专业技术、基层组织、人民群众等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着力提升基层综合减灾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健全城市安全制度体系,大力提高城市住房和公共设施的设防标准和抗灾能力。强化农村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探索建立适合农村地区的灾害风险防范体系。结合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区域协同发展等战略实施,完善区域灾害风险应对协调机制,推进区域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进程。健全乡(镇)应急组织体系,实现有机构、有场所、有人员,管理运行规范化。加强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开展常态化灾害风险和隐患排查治理。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五节 做好应急应对准备,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制定完善总体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以及行业预案、部门预案,做好不同层级应急预案的有效衔接。推进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加强应急预案审批、备案等流程管理。健全工作机制,优化组织指挥、力量运用、技术战法和行动模式,实现应急能力与风险隐患相匹配、救援队伍特长与灾害事故类型相匹配、响应层级与灾害事故分级相匹配,确保预案科学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针对我州主要地震断裂带以及洪涝、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制定重特大自然灾害专项应急救援行动方案,推动地质灾害隐患点“一点一案”试点工作。扎实开展桌面推演、实战演练,加强多灾种、规模化联合应急演练,建立常态化应急演练制度。

提升应急物资统筹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协同保障和联动机制,完善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提高应对重特大灾害事故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按照基本满足启动州级Ⅱ级应急救助响应的大类生活物资保障需求,合理调整生活类救灾物资储备规模和品种。完善综合性消防救援、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抗旱、安全生产事故救援等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建设1个州本级区域中心储备库和18个县级骨干库(点),进一步提升应急物资区域保障能力。强化基层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完成289个乡(镇)应急物资前置,提升全州救灾物资储备保障能力。科学调整生活保障、森林草原防灭火、地质灾害、防汛抗旱等应急物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推进社会组织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职责明确、职能部门之间密切配合、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分工科学的现代化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集中生产调度、紧急采购和征用补偿、紧急调运分发等机制。整合应急物资保障数据资源,建设应急物资综合信息平台,推进应急物资实时监测、快速调拨、全程追溯。

提升应急通信运输保障能力。建立应急管理部门和通信主管部门沟通联络、信息通报协作机制,加强灾害多发易发地区、重要城市和乡村区域公众通信网络防灾抗毁能力建设,强化基层应急通讯保障能力建设,提高通信网络互联互通、防灾抗毁能力,提升基层应急通信网络设备覆盖率。提高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公路、铁路、民航等应急物流统筹、紧急运输调运和征用机制。加强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及人员运输特种车辆跨区域优先通行机制。

加强灾后救助恢复。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机制,逐步建立与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救助制度,提升灾害救助水平。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逐步形成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下的多层次、多途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完善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完善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审批信息系统,实现救助资金使用公开透明。健全“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民房恢复重建机制,完善灾后民房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民房恢复重建政策宣传力度,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合理选择重建选址,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因灾倒损民房重建进度,提高农房建设质量和安全。及时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坚决防止“大灾之后有大疫”。落实对因灾导致严重生活困难的群众的帮扶措施,保障基本生活,积极防范因灾返贫。

第六节 整合人才科技资源,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培训和应急专业人才培养。将应急管理纳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必修内容,开设面向各级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能力培训课程。依托高等院校或中职学校组织开展应急指挥、应急救援、应急宣传、安全生产执法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干部业务素质和实战技能。开展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高危行业企业安全技能提升专项行动,大幅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水平,鼓励企业提高安全管理人员专业学历层次。加快推进和规范特种作业实操考试点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专家库建设,充分发挥专家支撑作用。

加强应急管理科技保障支撑能力建设。强化应急科技设计,推进科学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打造应急信息数据库、信息交换、指挥调度集成一体的指挥系统平台。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等新一代前沿技术,加强监测预警信息化、监管平台智能化、指挥平台精细化和应急装备现代化建设,实现多部门互联互通、数据互联共享,推动“多网合一”。强化智能化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支撑作用,以科技化手段助力风险防范和精准治理。

强化信息支撑保障。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汇聚、关联、融合各部门、各类数据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强化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实现全州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监测预警、评估分级等应急管理基础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建设州本级应急管理综合信息化平台、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乡镇应急视频会议网络系统、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制定全州各级各部门应急预警信息发布流程、规划、规则,统一系统之间技术接口标准,实现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全力推进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依靠科技信息化提升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

第七节 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提升群防群治能力

健全基层应急治理体系。根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整合重组乡镇(街道)消防救援站,建强补齐区域性中心乡镇(街道)消防救援站,做到数量精简,布局优化,效能提升。基本建成以中心消防救援站为主力,乡镇(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为辅助的“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建立村(社区)微型消防救援站,推进村(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应急功能,加强宗教活动场所消防救援设施建设。推动基层救援站点联动,科学配备必要救援设备,有效提升基层先期救援和处置能力。加强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洪涝灾害危险区责任人、护林(草)员等队伍建设和统一管理,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志愿者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

强化应急文化宣传。深入推进应急和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宗教场所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强化风险防范、安全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全民安全素质和社会整体安全水平。完善学校安全教育体系,把安全知识纳入国民教育。结合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森林草原防灭火警示日等重要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八五”普法工作,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相关要求,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典型案例、森林草原防灭火典型违法案件警示教育。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新媒体作用,开发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科普视频等系列产品。推进防灾减灾救灾科普教育馆和安全体验场(馆)建设,打造一批防灾减灾文化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州、县两级安全宣传“五进”示范点。建设和完善州县应急广播平台,推动广播村村响系统应急功能升级,建成州县乡村四级贯通的应急广播体系。做好应急状态下的舆论引导,建立政府与民众间有效互动渠道,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打造社会协同防范体系。完善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强化公众自防自治、群防群治、自救互救等协同联动能力。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完善市场化应急服务机制,加快建设主体多元、覆盖全面、机制灵活的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多渠道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强化保险机构灾害事故预防和灾后补偿服务,全面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完善安全风险分担机制。

·第四章 重点工程

第一节 灾害事故防范工程

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建设。对森林草原火灾高火险、中风险县(市)森林草原防灭火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新建丹巴县、道孚县、色达县、甘孜县、石渠县、得荣县、德格县、理塘县、稻城县野外停机坪12座,配套建设短距离外连道路等设施;申报建设航空取水点;建设草原防扑火物资储备库,配备灭火物资及设备。在甘孜新区建设1处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购买1套物资储备架及监控等基本装备;采购风力灭火机、消防水桶、2号工具、便携接力水泵、火情侦察无人飞机、卫星电话、对讲机等扑火物资及装备。

地震监测预警台网建设。优化全州和川藏铁路沿线地震监测预测预警台网,新建20个地震基准站,6个地球物理观测站,实现全州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全州新建50个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终端,提高地震预警能力。

城市活动断层探查建设工程。在道孚、稻城2县和海螺沟开展1:10000城市活动断层探查,进一步探明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底数”。

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加快推进14个县(市)抗震能力严重不足的城镇住宅、学校建筑、医院建筑、农村民居、电力和电信网络、水库大坝、危险化学品厂库、重要军事设施、森林草原管护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用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抗震加固。

第二节 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

组建州、县应急救援队伍。组建50人的州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在18个县(市)、海螺沟景区、亚丁景区分别组建30人的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业务用房、训练场地、生活用房,配齐救援装备、器材。

省级综合应急救援甘孜基地建设。建设1个区域性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包括综合业务用房、备勤用房、附属用房及车库、训练场地及应急救援专业装备。

甘孜州应急救援航站和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在康定市申报建设1个应急救援航站和利用康定机场建设航空应急救援基地。

山岳救援基地建设。申报建设1个集训练、培训、救援等多位一体的甘孜州山岳救援基地,主要包括室内训练馆,体能训练场及模拟攀岩、模拟索道、塔吊和绳索等山岳救援训练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全州山岳救援的实战能力和重大灾害事故的处置能力。

县级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建设18个县(市)级应急救援基地,包括综合业务用房、备勤用房、附属用房及车库、训练场地及应急救援专业装备。

第三节 应急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申报建设州级康南、康北应急物资储备库和18个县(市)应急物资储备库。房屋建筑包括物资储备库房、生产辅助用房、行政办公配套用房、附属用房。应急物资储备主要储备大型挖掘机、装载机、红外成像生命探测仪、生命支持便携呼吸机、卫星电话等应急抢险救援物资和装备。

乡镇应急管理综合服务站建设。建设289个乡镇应急调度室、办公用房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等场所建设。每个乡镇配备高清摄像机、卫星电话、手持电台、机动型无人机、卫星数据终端、便携式应急灯、UPS电源箱、便携式发电机、个体防护等装备。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和通道标准化建设,在全州新建或改造升级应急避难场所56处,完善应急指挥、应急医疗救护、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棚宿区、应急厕所、避难疏散区、应急供电供水消防和应急垃圾与污水处理等主要应急避险功能及配套设施。

第四节 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防灾减灾科普教育馆建设。在甘孜新区申报建设1座总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馆。模拟火灾烟雾逃生体验区、三维模拟灾害体验区、卫生急救体验区、安全知识互动体验区等12个功能体验区以及各类自然灾害科普展示区。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公网专用、固移结合”的建设原则,加快370M数字集群通信平台建设,拓展指挥信息网州、县两级的横向应用,完善高通量卫星、天通卫星通信体系,部署一批安全准入、访问控制、威胁监测、流量控制、边界防护等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应急通信保障工程。开展州本级应急通信保障装备、机制的迭代更新,强化县(市)级通信保障队伍建设,在重点县(市)配备“动中通”卫星车、便携式融合通信终端等装备,在重点村配备卫星便携站、370M公网/数字集群通信终端、无人机等装备,依托甘孜州区域救援基地,进一步加强甘孜州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培养和训练。

甘孜康定野外科学观测站。按照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四川基地建设工程建设任务,新建甘孜康定野外科学观测站,包括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的中心站(包含数据信息处理中心、设备保障库房、站点运维监控机房、专家及附属用房),以及2个多灾种的野外综合观测站,进一步强化全州地震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全州地震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能力。

无人机应用。研究构建大、中、小型无人机联合协同、立体巡查的无人机应用模式,建立健全全州无人机应用信息化平台,加强无人机应用装备建设和队伍建设。

卫星和航空遥感数据应用。制作、存储、管理全州范围卫星和航空遥感影像、数字地形、专题地理信息等数据,整合交通、水利、电力等各类应急专题数据,以及地震、地质、水旱、森林草原防火等领域专题数据,构建多时态、一体化应急时空数据库,实现应急数据高效管理与应用服务。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

各级政府要根据本规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应急体系专项规划,细化工作分工,落实责任主体,加强规划实施与年度计划的衔接,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强化统筹协调,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确保重大举措有效落地,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第二节 加大投入力度,提供有力保障

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强化财政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和资金支持,落实州县(市)支出责任。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根据规划制定具体项目清单,加强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政府投资计划与规划项目相衔接。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规划项目落地见效。

第三节 强化检查评估,确保进度质量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对部门和地方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分析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责任编辑:李俊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