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字号:默认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智能物联网将会彻底改变中国制造业

时间:2016-09-08 来源:网络 作者:何哲 点击:

  5月21日,潘保春在第二届中国青年企业家发展峰会上作了发言。思客作为青年企业家与社会治理创新论坛的合作方,为您从江西省共青城市发来企业家们的最新精彩观点。

  作为青年企业家,我首先想谈一下就是关于青年企业家的定位问题。为什么要谈定位呢?我们需要反思个人和组织、组织和社会、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必须要搞明白。企业在过去的这个阶段,更多的人把它定性为经济组织,但是就像医疗、教育等等各行各业一样,不管是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最终的使命必须是服务于国家,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感觉。

  接着来说制造业。制造业是什么?经过我们多年的实践,会发现第一个涉及军事,第二个是货币,第三个就是制造行业。特别在近一段时间,美国提出了制造业回归,标准名称叫做制造业富邦计划,英国提出未来的制造业,德国提出了工业4.0,就连印度刚刚上台的总理,也提出印度制造。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这个话题?实际是制造业和军事、货币的相同点。拿日本来说,日本在二战时不惜进行军事侵略,大家都知道终极目标是什么。为什么二战以后日本迅速发展起来?制造业。日本作为国内资源非常匮乏的情况,日本的制造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把工厂设在全球很多国家,通过制造业的发展,获取资源。现在我们提出了两化融合,谈到“互联网+”,讲到了中国制造2025。其实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三十年规划的第一个十年,就是到2025我们中国制造水平要提升,在后二十年,我们要达到先进国家水平的前列,这个目标是很清晰的。为什么讲这个话题?只有明白一个事物的重要性,明白它的中心定位,企业家才能带着使命感、责任感沉下身把中国制造业发展好。

  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是第一制造大国,这是相关的数据摆在那里。下一步的国家定位很清晰,就是向制造强国转变。这个过程当中,作为青年企业家,如何成为制造强国,下一步的路径当中我觉得有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要做到科技创新,我觉得这一点要从思想层面、战略层面的高度认识。

  第二方面就是品牌塑造问题。在当今产品全球竞争中,中国制造好像是粗制滥造,以后要通过我们的科技创新和国家建设,通过自己企业品牌的塑造,把中国的国家品牌打造好。过去三十年中国制造的发展得益于日本等国的企业进入到中国,给我们留下的帮助和影响,也留下了很多社会矛盾性问题,比如环境等等。如果制造业不发达,经济领域一定被别人掠夺和侵略,这就是我之前讲的军事。我们很多中国老字号的历史比美国建国史都要早,而近代我们很多的制造业品牌经过国际竞争的整合,已经形成了对于制造业规律的认知和观念。所以今天中国制造业走出去,会发现很都品牌都可以用。在这方面为什么讲这个?一个是我们到了应该反省的时候。二是可以把我们的一些老字号,重新拿出来。

  第三点就是关于中国制造业走出去。我觉得所有当代的青年企业家,必须要有国际化的作为,一定要进行谋划,进行战略部署。所以未来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发展,而且必须要走出去,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要有这种意识,更要有这种国际化的能力。

  第四点就是中国特别是当下企业家,特别是青年企业家,要上升到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层面发展制造业。

  东北制造业站上“风口”?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制造业正在从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产业形态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在近几年刚刚开始,并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开来,当今世界,无论是传统的制造业强国还是制造业大国,都面临着新一轮制造业革命。而之前制造业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新一轮制造业革命中理论水平基本一致,指导思想基本趋同,这样的背景,为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制造业提供了一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当今世界,主流的制造业革命理论是“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工业4.0”计划的实施,会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之所以被称为“工业4.0”计划,是因为它被认为是继前三次工业革命之后,基于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系统进行工业生产的又一次工业革命。

  “中国制造2025”被认为是中国版的“工业4.0”计划。现阶段全球制造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深刻而剧烈的变革时期,我国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在新一轮制造业革命面前,尽管各国基础不同,但是中国制造业的改革基础和理论水平与其它制造业强国差异不大,中国完全有机会、有能力在未来十年内成长为世界级制造业强国。

  “中国制造2025”必然在东北地区率先破题

  

  尽管东北经济发展不如人意,但是东北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这一基本战略定位从没有发生过变化,东北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工业产业整体遇到了困难。所以,“中国制造2025”重振中国制造业的国家战略,必须也必然在东北地区率先破题。

  东北工业基地基础良好,优势突出。东北长期作为中国的重型制造业发展基地,积累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巨大的存量资源,相对丰富的熟练技工资源,地区工业成熟度非常高,制造业占GDP份额也很高。同时,东北人民对制造业感情深厚,渴望恢复东北制造业过去的荣光。

  东北在中国工业版图中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在看待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一重大问题时,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一个概念:我国已经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任何改革都要首先想办法优化现在国内巨大的存量资源,换句话说我国的制造业不具备“另起炉灶”、轻装上阵的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否实现东北制造业的成功转型,实际上成为了我国是否能够顺利实现“中国制造2025”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部分。

  东北工业基地面临的发展困境包括:一是思想保守,机制落后。东北制造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首要困境就是思想保守,计划经济思维浓厚,缺乏市场思维。东北的制造业企业还是更多地依赖政府政策、依靠国家采购的思维,没有形成在市场中拼搏、主动求发展的意识。二是人才流失较快,创新能力下降。随着工人社会地位降低,东北社会熟练技工开始向其他制造业新兴地区转移。东北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受到落后的科研奖励方法制约,人才纷纷向回报更高的地区流动,导致东北科技创新能力持续下降。三是产业链位置进一步被压缩。东北制造业因为创新能力下降,品牌建设和运营能力不足,物流建设较差,从在产业链上具有高附加值的位置不断被压向只有低附加值的位置,盈利能力进一步降低。四是环境友好度差。由于历史原因,东北制造业环境友好度很差。在生产过程中,耗能严重,污染严重,对原材料浪费的情况也比较突出。

  从全局角度看,党和国家不可能放弃东北的制造业,反而会想尽一切办法,投入更多资源,让东北在这一轮制造业革命中再次崛起。东北制造业实现了全面转型升级,不仅是再次振兴了东北经济发展,而且我国在十年内成为制造业强国的战略目标,也就相当于完成一半。

  如何重现东北制造业往日荣光

  一是把握“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实现弯道超越。中国需要抢占下一轮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就必然在国家政策、财政投入、科研投入、体制机制创新、项目扶持等方面做出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安排,而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在承接国家战略的过程中有先天性的基础和优势。东北要做的就是要借助这次政策红利,打破内部的体制机制障碍,树立以市场分配资源的基本理念,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传统制造业引入新的发展动力和理念,承接好国家资源,聚集好社会资源,激发出内部潜力,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实现制造业的“弯道超越”。

  二是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好坏,最大的障碍不是国际势力形成的障碍,不是经济大趋势形成的压力,而是这个区域的主政者和企业家是不是保守、是不是僵化、是不是能够解放思想。官员思想不解放,总书记指出的“体制机制障碍”就破除不了;企业家思想不解放,这个区域的经济就没有未来。同时,我们要相信党和国家不会放弃东北,我们自己更不能妖魔化东北的经济发展环境,不能盲目看衰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前景。新时期的制造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也有明确的决心和规划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工业强国。

  三是以人为本,重视人才。新时期的制造业,已经由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变为智力密集型的产业。为了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升级改造,东北必须把引智引技工作放到比招商引资工作更重要的位置上来。客观地说要让东北立刻达到相当程度,也不现实。所以,要想在很快的时间内达到人才聚集的目的,不妨换个思路,用信息技术做到人才的虚拟聚集。高端人才最高的成本是时间成本,用信息传递代替物理距离的跨越,是节约时间的最好办法。所以要善用信息技术,做到远程联系,整合全球智力资源,让不为所有的人才,也能为我所用。

  四是用好金融工具。用好金融工具首先是企业要和资本市场相结合。各级政府组织要做出表率,能够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造的大型国有制造业,要率先进行改造,在引入股权投资者的同时,也就是引入了新的思想理念和管理方式。同时,也要让民营企业家更全面地认识资本市场和股权基金,鼓励企业通过各种渠道上市,特别是门槛相对较低的新三板。用好金融工具还要充分利用金融的引导作用。东北地区要成立专项的产业基金,针对现有的制造业升级改造提供专项补贴、投资。

  五是拥抱“互联网+”。新型工业生产所必需的智能化、定制化都是依托信息技术实现的。除了这些必然的应用,东北的工业发展还要依托互联网的技术把东北现有的工业研究力量重新整合,把“互联网+”这个概念扩展到“技术+”的概念,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弥补东北高端研究力量不足的问题,让东北尽快抢占“中国制造2025”这一高地。东北作为传统重工业发达的地区,工业体量很大且传统工业密集,具有低成本试错和快速推广的优势。依托“互联网+”和自身的产业基础和自然条件,东北制造业完全可以恢复往日的荣光。

  东北关键不能把制造业优势丢掉

  央企落户东北或是一步好棋

  东北为什么留不住人?不只因为钱

  中国制造业升级就是塑造一个完整、整合、高效率、高价值的制造网络体系的过程。

  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战略,尽管有多种路径和方式,但总体而言,就是要从传统上高度依赖低成本劳动力、依赖大量资源能源消耗、依赖国际市场、产出大批量低附加值制成品的制造模式,转为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驱动,结合服务与商务模式创新,面向国内国外市场产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产品的制造模式演进。

  结合未来的世界制造趋势,可以预见中国制造的升级路径,就是沿着从传统制造模式向服务型制造、共享经济、工业互联网最终到物联网的模式演化路径。

  服务型制造:重组产业链关系和增强服务

  服务型制造,简而言之,就是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是一种制造与服务互相融合促进的制造模式,具有资源整合、促进创新与价值增值的特点。国内学术界研究制造与服务的融合并提出服务型制造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最终在国内取得共识并上升为国家制造战略的主要方向。《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要将服务型制造作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之一。2016年8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工程院联合印发《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为整个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进行了具体规划和指导。

  从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而言,它的产生离不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转变,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世界经济与制造业产生了三个深刻的变革:一是整个世界经济逐渐向服务经济演变,进入到服务时代,发达国家服务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普遍占到70%以上;二是制造业本身的充分服务化,世界制造五百强企业中服务环节所产生的收入占到了整体收入的大部分;三是消费领域的变化,顾客不再满足于大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产品,而是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差异性的产品,同时希望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在这种趋势下,原有工业时代典型的大批量同质规模化生产的模式,被重新组织、高度柔性化从而提供个性化、差异化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新产业模式所替代,这就是服务型制造模式。

  中国制造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过企业之间增强服务而带来的相互耦合关系,重新组织全产业链的设计、研发、生产、配送等资源,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服务与制造的结合,充分鼓励生产端与消费端的融合促进,从而激发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技术创新;三是通过不断加强服务环节,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制造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共享制造: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

  服务型制造的提出和其思路,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前期,更多通过对现实产业链关系的重组和服务增强来实现整体制造业的提升。而进入到网络时代,互联网所具有的跨时空、低交易成本和大规模的资源调度能力,为更新的制造业模式,打下了基础。共享经济所衍生出的共享制造,就是网络经济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

  共享经济在制造领域的拓展,就是共享制造模式,其核心是在整个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地域制造资源的共享和交易,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制造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减少重复投入和浪费。这对于降低制造端的成本和促进整个制造体系的效率提升都有极大的帮助。共享制造的主要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造资源的共享与交易平台;二是制造需求的传递与产品交付体系;三是共享制造资源的管理与质量维护体系,这些都需要认真的给予研究和实践中解决。

  比共享制造更进一步的工业互联网

  共享制造只是网络经济在制造领域延伸的第一步,是对已有生产资源的共享和再利用。随着网络技术在制造领域的进一步延伸,最终是要形成整个生产资源系统的连接和网络化调度。也就是说,整个制造体系中的各个环节的研发、设计、制造、运输、服务等资源,最终都被纳入到整个工业互联网的平台之中。在这样的工业互联网中,地域的限制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已经不再成为制造能力的制约,因为整个工业互联网上的资源都是可以分享调度的。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将沿着几个不同的阶段演化:第一步是在初始阶段,实现小范围的制造资源的互联网化,这在很多企业已经实现;第二步是在企业的区域范围内,实现较大面积(如园区和区域)的生产资源互联网化;第三步是在整个企业的范围内,实现大面积异地调度的广泛生产资源互联网化;第四步是在同产业内,实现同产业领域的大规模生产资源的互联网化;第五步是将不同产业的制造资源统筹,形成完整的复杂产品网络制造体系。

  当然,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并不是没有问题。在工业互联网的早期,企业在小范围实施生产资源的互联网化时,较容易推进,一旦到工业互联网拓展到跨越企业边界,那么就涉及到一系列包括质量追溯、产品品牌、企业特质差异等深度问题,这将远超过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本身。但无论怎样,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对不同行业的深度嵌入,中国制造业必然将同样走向工业互联网的演化,这将极大提升整个制造业的竞争与创新能力。

  最终要实现基于万物互联的物联网

  在完成了共享经济将消费品实现共享和工业互联网实现了生产资源的连接后,进一步的制造模式的演化,就是最终要实现基于万物互联的物联网。

  物联网的实施,将是一个可以预见但依然需要数十年才能充分实现的未来。同样,也面临着诸多的技术问题与社会管理问题,这包括技术方面的若干问题,如:需求端的客户需求快速感知和识别技术;制造资源端的制造资源全面分享和调度技术;全制造环节的人工智能决策和资源调度;遍及全球的快速物料配送体系等。而在社会管理方面的问题包括:物质充分满足后,产品价值的如何判定和交易;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区别;全球物料体系的资源协调、交易与分配等。

  当然,以上的不同阶段,并不是一个逐级演化的过程,而是各个模式同步演化,程度上有所差异。整体而言,就是将孤立、分散、低效率、低价值的制造体系,变成一个完整、整合、高效率、高价值的制造网络体系的过程。这就是中国制造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通过努力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中国制造,也将通过这样的路径,成为世界制造体系丛林中最有竞争力和价值的重要力量。(作者:何哲,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研究员、国家战略研究中心秘书长)

 

(中国集群通信网 | 责任编辑:李俊勇)
本文标签: 物联网

相关文章

中国集群通信网,国内首家集群通信专业网站。

Copyright © Ptt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中国集群通信网 对讲机学堂 对讲机世界